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卜宪荣 《成才之路》2022,(12):130-132
研学旅行是旅行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学旅行活动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创新研学旅行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是一种趋势。但是,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还存在两难困境:如果不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研学旅行会走入"镜花水月"的境地;如果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研学旅行的相关机制又很欠缺。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中,我们寻求超越路径:立场坚定地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摆正研学旅行的"位置",明确研学旅行的人本价值与教育意义;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建设,提升研学旅行的专业化程度;完善研学旅行顶层规划与设计,加大研学旅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学旅行,特点鲜明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1)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2)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提供了与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3)研学旅行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资深文化人詹宏志先生在《读书与旅行》中说:"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中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研学旅行是将读书和旅行有机结合的最有效方式,起源于古代的游学。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引发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地理学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战场。当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面临与学生所在地的发展互动少、学生关注地方发展不足的问题。在地化教育聚焦学生所在地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学生与地方的共同发展,这为推动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构建在地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以贵州花江大峡谷为例展现研学实施过程,以期增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与地方发展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地方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地理研学旅行的特征与教育意义、地理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原则与教学应用,提出了以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为背景的研学课程开发构想,以期为学校有序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思想的旅行     
任泽贵 《教师》2016,(4):124-125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与个体孤独感并存的时代,一个大数据无所不在与个性化需求并存的时代,一个价值观多元与个人独立追求并存的时代。可我们时常内心困惑:物质生活丰富后怎么办?孤独感来袭后怎么办?职业倦怠后怎么办?……不管有多少个怎么办,我觉得旅行是一个好方法。要么是身体的旅行,要么是思想的旅行,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身体的旅行什么叫旅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解释基本上是从时  相似文献   

9.
旅程·回望     
在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结束前,我们满载而归,收获最后的反思,再依依作别。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本期杂志是创刊第一期,主题是"旅行",紧扣语文学习来分享关于旅行的点点滴滴。旅行是有趣的,也足够丰富多彩,穷尽这一话题并非目标,我们尝试的是对旅行做一次深度解读。围绕这一主题,一连串的栏目由此展开,从汉语单字出发,由古至今地纵观"旅行",精选了与旅行概念相关的汉字、文言文、诗歌,乃至课例、时文、书评影评、学生习作与批注,来呈现一次语文学习与体验之旅,也让读者再次联想起这个不断回响的问题——什么是旅行的意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界定其属性、解构其系统要素、发掘其课程标准是切实落实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重要议题。文章揭示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在合成性、去商业化和非同位性路径下厘定与解读了“游”“学”“娱”三大核心要素及其内涵;将风筝的四个基本构造要素引入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建构了一宗旨、双基点、三阶段、多元评价的课程模式,为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依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早期 ,古罗马人的衣食住行比较简单 ,随着罗马对外大征服 ,特别是在公元前 2世纪征服富庶的希腊和东方诸王国后 ,他们的衣着日益华丽 ,中国丝绸在罗马大受欢迎 ;他们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多 ,饮宴很讲究排场 ;他们的住宅愈来愈考究 ,富人们大肆兴建豪华舒适的别墅 ;他们的出行变得十分方便 ,形成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壮景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与传统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是现代游记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在这些游记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自然维度在20世纪激进的文学书写中失落之后在某种程度得到了恢复,有力地弥补了那个时代文学创作中的不足,他的山水游记同时具有重要的审美与心理治疗作用,且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次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武当山游记>的几个版本的比勘,发现游记本错误最多,"贾本"、"赵本"错误也不少,而"集成本"则大体是可以信赖的.因此,对待古籍应取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4.
贬谪流放文人在屈辱、艰辛、悲壮的贬谪流放中,以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当时尚处于蒙昧状态的贬流之地,通过倡导教化,开馆授徒,著书立说,游记诗赋,从游问学等途径促进和普及了民族教育,加速了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到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相似文献   

16.
《松游小唱》:与岷江历史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这一对话中得到鲜活的展示,<松游小唱>也因此而获得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在新的现实语境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与丰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传世材料和出土材料《居延汉简》的研究,解释“强饭自爱”。简单分析了“饭”字的用法。试图说明“强饭自爱”是汉人习语,常用于别人出行之前和书信的末尾,用来表示对他人的祝福和劝勉,以示对人的关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知古代游记最早的结集始于南宋陈仁玉的《游志》。明清以降随着游记创作的繁荣,结集日渐增多,形成总集和别集两个系列。清末大型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相当完备地网罗了有清一代各种游记,对游记的保存与流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的近百年中,游记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主要体现为校注、再版以及游记集和游记丛书的编选,取得了相当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加强游记的校注、辑佚工作,按地域编选出版游记集,编纂游记资料汇编,逐步实现游记的数字化,以更好地发挥游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僧传是中国古代传记中一个特殊的种类,由于传主身份的特殊,传记的撰写者往往在其身上寄托多种期望,在这类传记中,僧人总传表现得尤其明显。试图通过对僧人总传在编撰时撰写者对其主题预设的考察,得出此类传记从写作伊始,就具有的特征。文章通过对撰写者的身份、撰写的出发点、僧传中体现出的主题预设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认为僧人总传的编撰者在写作时,既有叙写僧史,为历代高僧作传的意图,同时还有宣传佛教教义等诸多方面的考虑。这些情形使得僧人总传的撰写体现出复杂而又矛盾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