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者看懂,而要让读者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者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者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者议论、暗示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标题是读者的向导,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宣传效果。科技新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技术性强,标题比一般新闻难标,不容易做到生动活泼。因此,要注意读者文化层次、结构的不平衡性以及科技新闻本身特点这两方面的因素,深入构思,精心制作科技新闻标题。科技新闻标题要根据新闻本身的要素标出主要事实,基本要求就是让读者看懂,使读者第一眼就能被标题吸引,并对科技新闻事实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下面这则标题:  相似文献   

3.
当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分析性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因为读者了解信息的方式、关注问题的角度和了解新闻的渠道都在变。因此,当前经济报道不仅要报道动态的新闻,增加信息量,而且要在深度上做文章,多向读者提供比动态新闻更为详尽的具体的事实和背景,给读者一点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报道时,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作品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笔者认为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新闻角度的立意、选材和表现角度入手,体现立意有亮点,选材有重点,表现要巧妙。立意要有亮点。新闻注重一个“新”字,这个新也要包括新闻角度的新颖。一篇新闻作品,立意角度是否新颖,是否有亮点,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所在。记者面对同一事件如果不从新颖的角度作新闻报道,肯定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读者厌烦。前不久,深圳市公布劳动力市场价格,对这件事,很多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但几乎千篇一律地报道深圳市劳动  相似文献   

5.
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光要重视采编和选题,还要注意从小处着眼,从细微之处贴近读者。结合我多年的新闻编辑工作经经验,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所编的版面、稿子要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几年有不少读者反映,纸质媒体的一些版面、稿子让人看不懂,因而不愿看。因此,纸质媒体要发挥作用,必须避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梁衡副署长谈新闻评奖的七个标准新闻文摘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谈新闻评奖的7个标区。大,指取格。记者向读者传播信息,当然是要拣重k信息、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在一定时间或地域内总目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共同注目的事件。将这种信息传费出去是记者的首要选择。从评奖角度说,它占有天o的优势。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刚发生的新鲜事,二是老事责新角度,由这个新角度所揭示的新内容。尽管我们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但从自然信息到所闻信息,这过程中已无疑有了记者的再创造。记者常常就是借这一点机会,这块用武之地在旧题材下换所角度,从…  相似文献   

7.
读者对新闻究竟有哪些心理要求呢?这些心理与新闻背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积极而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而言,读者对新闻的心理要求主要有六种,它们与新闻背景交代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一、求新心理。“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读者心理要求之一。读者总是喜欢那些事实新鲜,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新闻之“新”首先源于事实本身,但不可否认新闻之“新”也常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来。二、求近心理。读者喜欢阅读的新闻,其事实要与自己的地域近、职业近、年龄近、生活近。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应从读者上述心理着眼,尽可能满足读者在“接近”方面的心理要求。而新闻背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 体,其传播的新闻信息要让广 大读者感到可靠和信服,这是 报纸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前 提。提高报纸新闻的可信性虽 然是个老话题,但目前对许多 报纸来说,仍然是个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可信性的含义及其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报纸新闻可信性的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读者对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的信服程度。它是读者阅读报纸时对新闻所含信息进行思维判断得出的一种结论。报纸新闻可信性的高低,表现为读者阅读报纸新闻时信服程度的高低。读者信服程度,是衡量报纸新闻可信性的一个标准。 从认…  相似文献   

11.
新闻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从而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干预社会生活,正确引导舆情的作用,首先就要着眼受众,说到底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及时反映读者的喜怒哀乐,反映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即是说,作为从事新闻的记者编辑必须牢固树立"读  相似文献   

12.
刘杨 《新闻实践》2001,(12):36-37
新闻报道不仅要有闪光的主题,还要有好的报道角度。报道角度指的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发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者侧重点。好的角度不但可以吸引读者,帮助人们增长见闻、获取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可以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使读者感受社会发展的强劲脉搏,激发起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特别是在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四通八达,同一个新闻主题往往被新闻嗅觉灵敏的好几家媒体所共享,记者要想写出与众不同、出奇制胜的新闻,赢得读者,也不得不在新闻角度选取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媒体的新闻影响力脱颖而出?从江苏电台举办大型新闻行动的实践来看,大型新闻行动越来越成为一种为媒体所重视的手段。一、大型新闻行动要围绕重大题材,突显人本思想大型新闻行动要摆脱简单图解政策的窠臼,从大题材着眼,从小角度入手。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思考国家与地方上在某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谈《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时,提出记者应当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记者在采写新闻中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获取、传播新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想到,你来写这个新闻告诉读者什么,要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从而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干预社会生活,正确引导舆情的作用,首先就要着眼受众,说到底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及时反映读者的喜怒哀乐,反映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即是说.作为从事新闻的记者编辑必须牢固树立“读者观”,才能使新闻拥有广大的受众市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宇 《新闻世界》2013,(7):18-19
【摘要】记者是新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闻现场“透露”的信息可能杂乱无章,而记者要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其中细节至关重要。对于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而言,通过细节描写,让新闻内容丰富且有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9.
(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新闻报道常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材料。新闻背景材料,可以用来衬托、说明新闻事实。常见的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物背景。当新闻涉及读者不熟悉的人物时,就需要介绍与人物有关的情况。人物背景既可以从历史角度来介绍,也可以从特定条件方面来交待。地理背景。新闻中涉及国内外的有关城市、地区等的地理情况,而又不为读者所熟悉,这时,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经济报道一要突出经济新闻的生活性,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有些问题看起来是社会问题,但实质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只有很好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观察和人手,才能很好地解决它.前几年,当武昌火车站出现春节刚过的民工潮时,<湖北日报>记者从社会角度着眼,将这一刚出现的苗头称为"民工潮",并分析了民工潮的形成,现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选取的角度大大超越了传统新闻角度的藩篱,这篇报道见报后效果很好,不仅让乘车的民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去思索,也为党政部门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