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娜爱欲情结的压抑与萌动,造成了安娜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焦虑恐惧与死亡阴影同时出现在安娜的无意识之中,不断地折磨、撕扯着她,最后在安娜心里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毁倾向——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情结的进发最终导致安娜选择用死来解脱。安娜无意识中死亡情结的进发,是导致其悲剧命运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安娜爱欲情结的压抑与萌动,造成了安娜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焦虑恐惧与死亡阴影同时出现在安娜的无意识之中,不断地折磨、撕扯着她,最后在安娜心里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毁倾向--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情结的迸发最终导致安娜选择用死来解脱.安娜无意识中死亡情结的迸发,是导致其悲剧命运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敬鬼神而远之”、“狐死必首丘”是两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用语。“敬鬼神而远之”蕴含了中国人常怀二心的鬼神观念,不即不离的宗教信仰以及清醒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狐死必首丘”所表达的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绵绵不绝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结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宗法观念天然契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以游戏笔墨的刑场死亡叙事为切入点 ,使其小说具有狂欢化诗学特质、快乐的相对性精神、解构权力的功能及作者的死亡记忆和变异嗜死情结。从王小波的文学渊源和中国文学的源流上可以考察他的有趣、笑谑的美学追求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他们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9.
论象征主义诗歌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死亡的表现尤其普遍,但又没有一个流派像象征主义诗派那样,几乎每个诗人都涉笔死亡,更有甚者,直接以“死”、“死亡”或“死者”等为诗题,由此形成象征主义诗歌中明显的“死亡主题”。但是,我国的评论界尚未正视这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生终结的死亡问题,无论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死亡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观是依乎天道、顺其自然的、洒脱的,“以道观死”面向“道”;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凝重的、有责任的,人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声并具有“畏”的勇气,不能总沉沦于常人,是“向死而在”面向“在”。  相似文献   

11.
李慧 《海外英语》2014,(21):196-197,205
Based on Indian Camp,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death complex of Ernest Hemingway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Nick,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death complex shown in Hemingway’s works and Nick, the archetype of Hemingway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李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4):102-104
最富热力的情爱和凝固永恒的死亡是劳伦斯最为关注的主题,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死亡背景.作品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劳伦斯表达了他对工业革命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各种悲剧的谴责与否定,也打上个人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学则是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渗透着育人的目的。大学生死亡教育是指将与死亡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思考与死亡密切相关的问题,抛弃错误的死亡观,培养珍惜生命的关怀情结。大学要开设大学生死亡教育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实现死亡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隆裕太后于1913年2月22日突然逝世,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舆论主要集中在其逝世的原因、清宫内廷主持的确立、丧事筹备等方面,由此折射出新旧体制鼎革时期人们对隆裕太后逝世反应的复杂社会面相。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这种复杂社会面相的分析和探究,来揭示在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以此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8.
"脑死亡"的价值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死亡是由当代科学和医学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全新问题,也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伦理和法律等问题。脑死亡的提出意味着对于生和死的判别由经验转向了科学;凸显了大脑和心脏在人的生命系统和自我认同中的不同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脑死亡标准不一定意味着对于心死亡标准的截然取代。而是将与其并存。脑死亡的实施提出了抢救生命的价值、代价和极限问题,将对生命终结标准的选择权和宣判权提出挑战,也将对人们通常的“孝”和“敬”等观念提出挑战。脑死亡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有利于器官移植,而让生命以此种方式得以延续值得提倡。因此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和进步的心态来积极推进有关脑死亡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理论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无意识中萌发了强大而持久的英雄情结,这种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的英雄情结制约了他的艺术和性爱情结,并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由于心理能量在英雄情结上的过多集结,导致蒋光慈走向了集体主义的反面并最终退党,盛年而终。  相似文献   

20.
新诗诞生后的十几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飞升”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飞升”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展示了现代诗人的孤独意识、死亡情结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