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0米栏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合理的过栏技术和有效的栏间跑节奏是提高400米跨栏跑成绩的主要技术指标。400米跨栏跑要求掌握直、弯道跨栏技术,根据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和先掌握直道,后学习弯道跨栏技术的教学训练原则,建立400米栏训练模式化程序。运动员途中跑步长和步频是提高有效栏间跑节奏的训练基础。我们将平时测定的运动员步长进行统计,即步长170cm,起跑到第一栏步数为26~27步,栏间步数为19步;步长190cm,起跑到第一栏步数为24~25步,栏间步数为17步。1 模式化训练的对象普通高校都是从400米运动员中物色400米栏的训练对象,他们已具备了专项能力,在初步掌握跨栏技术后,即可投入模式化训练。2 模式化方法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2.
在田径运动中,跨栏跑是动作复杂、难度较高的一个竞赛项目,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跨栏的基本知识和合理、正确的技术、技能。跨栏运动能发展速度、灵敏、柔韧性等素质,对短跑、跳远等项教材的教学也能产生促进作用。跨栏跑技术,以跨栏步、栏间跑、从起跑至第一栏架的快速跑为重点。跨栏步是重点中的重点。跨栏步的难点是快速有力的攻栏动作。栏间跑的难点,是快而准确的三步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表明,在跨栏跑教学中,强调起跨腿适宜的提拉时机对跨栏步技术的掌握、跨栏步与栏间跑的衔接、运动损伤的避免以及初期的教学效果有影响。发现在跨栏跑初期教学中,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起跨腿折叠、外展,并在适宜的时机进行提拉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跨栏步”是跨栏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难点,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时,经常出现跑到栏前不敢跨或向上跳跃过栏的现象。下面介绍一种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辅助练习教学法。第一步助跑跨越技巧垫的练习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跨和前摆技术,预防跳栏现象的发生,为“跨栏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在体育院、系的田径教学中也是难度较大的项目。鉴于体育院、系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水平,如何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跨栏教学,就成为跨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栏间距教法就是针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素质水平设计的教学方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速度能力,使他们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尽可能掌握好跨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应栏间距教法适用于体育院、系跨栏教学,尤其对于初学跨栏者掌握跨栏技术,形成高频率快节奏的栏间跑技术是相当有效的。实践证明,适应栏间距教法在体育院、系的跨栏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改善跨栏跑周期节奏的标记法教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跨栏跑技术教学中 ,根据优秀运动员起跨、下栏和栏间各步步长以及所占栏距的百分比值 ,确定学生不同栏距各步步长的比例分配 ,用标记法给以限定 ,并通过抓两腿配合时机掌握跨栏步技术 ,对栏间跑的节奏产生良好影响 ,建立较合理的跨栏跑周期节奏 ,并通过教学实验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跨栏跑属于非对称的周期性练习。在跨栏跑项目中以110米高栏技术最为复杂。高栏技术一般分为跨栏步、栏间跑、起跑过栏等几个部分。跨栏步是由一个平跑单步的动作演变而来,腾空过栏时,运动员要完成特殊形式的交叉换腿动作,上体前倾及两臂摆动均与平跑不同。过栏技术,以身体重心腾空抛物线最高点为分界线,可分为“上栏”、“下栏”两个阶段。两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说明110米跨栏跑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越栏架技术的好坏,这是我们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抓住的主要环节。跨越栏架的技术重点在于掌握好跨栏步猛攻和快下的技术特点,熟练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上栏猛攻的技术特点是屈膝前摆,快速落蹬,上下肢配合协调。下栏关键在于调整好身体各环节重心的相互位置关系,尽量减小下栏时产生的阻力,获取有利于下栏后重新用力加速的身体姿势。掌握了跨栏步猛攻和快下的技术特点,将会使已有的平跑速度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整个跨栏跑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现代跨栏跑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跨栏和栏间跑技术更加连贯,跑、跨结合的更加自然流畅,全程跑的节奏更加稳定明快。正确的跨栏技术是快速地栏间跑和尽量缩短身体在过栏时的腾空时间。从跨栏跑动作结构看,跨栏步是步幅较大、腾空时间较长的跑步,是跨栏跑独具一格的一种跑步。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始终保持身体重心平稳,保持良好的、合理跑的节奏。要正确掌握跨栏技术,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诸多的身体素质条件。还必须具备技术动作准确性,合理性、稳定性和节奏性。从初学者的心理反映看,往往易产生好奇、新颖、趣味和伴有恐惧感等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由于兴奋或惧怕的心理反应发生碰伤、扭伤、摔伤等事故,形成心理障碍。通过实践后,从跨栏的技术特点分析,初学者多半是“跳过”栏架,而不是“跨过”栏架。原因是学生信心不强,怕摔伤、碰伤、扭伤,于是高高的跳过栏架;另一因素跨栏技术掌握得不牢,不熟练,所  相似文献   

10.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田径运动项目,而跨栏步技术又是跨栏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技术动作是从起跨腿的脚着地开始,到摆动腿过栏后着地为止。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跨栏步动作,对于加快过栏速度、保护栏间速度和节奏是十分重要的,是跨栏跑完整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跨栏跑教学和训练中,每节课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这次课跨多高的栏架,跨多远的栏间距离?”的确,跨栏技术的好坏,与适宜的栏高及栏间距离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不同栏高及相适应的栏间距离、各步步长的准确数据。如何根据不同的栏高,选择适当的栏间距离,并科学合理地分配各步的步长呢?根据0.618“黄金分割率”(见本刊1999年第4期《“黄金分割率”与跨栏跑技术》一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测定和计算出8个不同的栏高;21个不同栏间距离的跨栏步、起跨点、下跨点及栏间3步各步的距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跨栏跑教学、训练中,起跨上栏是学习和掌握跨栏步完整技术的关健环节,并分析、讨论了起跨上栏的技术结构和技术要求。进而提出了教学、训练中应重点强调的几个问题和改进、提高起跨上栏技术应采用的练习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张赫 《中华武术》2016,(4):10-11
一、跨栏跑的技术训练跨栏跑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跨栏跑技术尽量合理和准确。(一)跨栏跑的技术要求(1)起跑:提高两腿蹬离起跑器的力量和速度、积极加速过第一栏,力争第三栏前后发挥最高速度。(2)过栏:栏前尽量快跑,迅速提脚起跨;攻栏动作充分、有力;加快两腿剪绞过栏速度;下栏着地快并与栏间跑衔接好;起跨和下栏着地都保持较高的身体支撑姿势。(3)栏间跑:下栏与栏间第一步衔接紧密;步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校女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普遍特点,在跨栏跑教学中采用了栏间四步过栏教学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跨栏跑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如何完成400米跨栏跑起跨、过栏、下栏、弯道等栏技术,为教学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跨栏步技术练习是跨栏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跨栏步动作,对于加快过栏速度、保持栏间速度和节奏是十分重要的,是跨栏跑完整技术的关键。跨栏步技术教学的练习方法很多,训练中选用和安排这些练习方法的顺序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合理地选用和安排练习方法对于尽快地掌握跨栏步技术和提高跨栏跑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在对学校运动队跨栏跑训练中我采用了下面一些练习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跨栏跑是体育院系田径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教学中大多数以跨栏步技术教学为主,把栏间步和栏间跑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由于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学习的难度,由于在跨栏步技术各环节中上体没有合理的前倾,影响了跨栏步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影响了整个跨栏跑教学的进度。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一、田径径赛自选项目评述自选项目的比赛方法是跨栏跑与弯道跑组合,其中跨栏跑40米,直道,弯道跑60米,衔接方式是跑完第三个栏架后直接进入弯道跑。本次比赛基本参照正规跨栏比赛的规格,起跑至一栏和栏间距没有改变,栏架高度有所调整,男选手栏架高度为84厘米,女选手栏架高度为76.2厘米。评分标准以动作规范性和运用效果为主,百分制评分(见表1)。本届比赛共有13名选手参加,从参赛选手地表现来看,起跑后都能准确的踏上起跨点顺利跨越第一栏,跨栏步技术比较规范,有部分选手能够做到起跨  相似文献   

19.
<正>跨栏步是跨栏跑的一关键技术环节,它由起跨、腾空过栏、下栏着地三部分构成。速度是跨栏步教学的灵魂。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是完成动作必备的心理品质,而完成动作技术的好坏又主要取决于两腿—摆动腿(亦称攻栏腿、起跨腿)的运行是否科学合理。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受山区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所限,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接触过跨栏跑教学,  相似文献   

20.
高栏跨栏步技术的发展趋势已从"跨栏"阶段进入到"跑栏"时代,其特征是远起跨、近下栏、攻栏腿屈膝高摆,下栏迅速,过栏时重心起伏平稳,并与栏间跑的衔接更加紧密。腾空过栏是跨栏跑中的关键技术,腾空过栏中,其摆动腿动作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腾空过栏动作的质量。研究认为腾空、过栏、落地、速度几个环节不同于传统技术是高栏跨栏步的现代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