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轴心时代”被大一统帝国终止,人类社会进入“后轴心时代”。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秦帝国采取了灭学的暴力方式,阻碍了儒家等学术思想的传播。刘汉王朝建立,陆贾、贾谊等大儒极力鼓吹儒家思想学说,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董仲舒等建立的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学说,过度依赖于现实政治,使经学蜕变成为汉代政治服务的经术。特别是五经博士学官制度的建立,以独尊的儒家经典为教材,为汉代朝廷培养优秀的人才。五经博士“自润色”特点的经学阐释,在师法基础上产生新的家法,由此出现了经学繁复、学派林立的局面,汉代学风也呈现出由诂训到章句、到笺注的巨大变化。汉儒推动的复古思潮是对孔子复古思想的继承,也是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明精神的延续,促使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  相似文献   

2.
以经学作为理论资源,运用经学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话语方式来定义和评判学是中国传统论的主流。时至20世纪初,经学对人们学思考的控制却难以为继。此时王国维的一系列学研究活动颇引人注目,尤其是《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在小说论、词论、戏曲论三个领域消除了经学眼光,尝试了新型的学批评模式和学研究方法,其基本思路、价值体系和主要术语,都已凸现出“后经学”论的特征,成为中国论走出经学时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社会对90后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能太过简单化,因为90后体现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反映。孙立平教授认为,“白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9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与90年代中国社会非常不同的一个社会”。因此对90后评价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这样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4.
在诘问与沉思“举国与举市”、“锦标与惠众”、“拿来与输出”等关联性问题后,结合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环境,落脚于中国篮球在重大理念性发展问题的取舍和选择,以期对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篮球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经学文化”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它是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文化人所确认的、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包括一系列著作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经”是指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春秋战国时代,流传有各种各样的“经”。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新的内外形势的需要,在政治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到这时,儒家的经学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的经学解读中所包含的“天地阴阳观念”与“养老敬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勤政爱民”等礼乐教化思想之深度、厚度,是历史解读法中的“压迫与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阐释无法相比的。在国学热的今天,理性回归经学也是《诗经》解读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经学阐释的特点是通经以明理。中国传统经学的“权变”思想是朱熹注重义理阐释的经学依据,朱熹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综合汉学与宋学,创新儒家经典,从而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相似文献   

8.
承袭“依经立义”话语规则,张金梅所著《汉代经学与文论》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展开寻觅,深度探析汉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而无论是内求经典传统的时间寻求,还是外求他国理论的空间寻求,都遵循了以“依”为前提,“立”为动力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建构规则。因此该书既能“依有所本”,还原并重塑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也能够“立有所创”,为重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离骚》称“经”是一种文化整合现象,它是在两汉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建构辞赋文学的经典范式中,竭力以儒家经学思想谋求认识趋于一致的普遍倾向中形成的。古文经学的兴起是它特定的时代文化机制,而评骚采取的比附儒家经典的价值取向,在类比中获得认同,正是《离骚》称“经”的既定规则。  相似文献   

10.
到底是时代的发展为“后儿童”提供了合理的生存空间,还是“后儿童”的存在为社会制造了更多的生机?“后儿童”显示出种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症候”。他们是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在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差不多都有了彩电。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童年的伙伴是“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蓝精灵”、“黑猫警长”……这些卡通明星就是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11.
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门学问,两者关系密切,所以古人有“五经亦史”、“六经皆史”等经史同一的说法。但是,当经学和史学所遵循的准绳与求真的目的彼此相异,特别是当在求真过程中两者出现冲突甚至矛盾时,这种同一又如何可能?通过分析古人对(《春栅经传“召陵之会”的考辨可知,经史同一之所以可能,其关键在于经义和史义的互涉。正是在经义与史义的求真与相互推求中,两者才有可能得以融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素读的视野内,我们可以重构"文包诗"的教学路径:通过提升古诗的陌生化指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加强"文""诗"的互文式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延伸古诗的意义圈时空,培养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词语“貌哨”,目前仅见王梵志《吾富有钱时》一诗,而前辈解释多有歧见。文章立足于中古文献典籍。结合音韵、方言、汉语造词语法及文字训诂等材料重新解释了该词,从普方古等三个语言平面对词义进行多角度详尽论证。以觅其确诂,揭示语源。众多文献资料充分表明“貌哨”非为“貌魈”,无“貌丑”义,应属隋唐之际的口头俗语。本义为相貌不正,词义引申为态度不正,意即看不顺眼,诗中义指(妇儿对吾)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14.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绝大多数作品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唐代,在《万叶集》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文学的气息。本文将以《万叶集》各期代表歌人为例,探讨一下他们的作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6.
综述各家对"转注"概念的不同诠释,提出对"转注"概念的理解:"六书"是根据汉字形体与所记录语词音义关系划分出来的汉字结构类型,"转注"的特点是字形中某个构件不能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相互联系,但可以借助"某省形""某省声""倒某""反某""古文某"的形式与其他相关构件联系起来,从而辗转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发生联系,使其字形能够解释其字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部件"田"的形义来源共有十二种,分别从表示农田、表示打猎、"甶"的变形、容器之形的演变、"甾"的省形、兽类脚掌之形的演变、"囟"的变形、胃形"■"的演变、果形"■"的讹变、"厽"和"畾"的演化、表示雷声、头饰或面具之形的演变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9.
对《孙子兵法》贾尔斯和林戊荪译本中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词源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剖析,文化差异和译者的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影响了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译者应尽可能的传达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意义,以使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的理解源语。  相似文献   

20.
各家派尊其祖典为"经",乃晚周以来之旧习。《离骚》诸赋为当时人所推尊,主要还是因为其文采,以及带来的贵显,故才"世传《楚辞》"。而"汉武爱骚,淮南作传",更可证其自文景以来一直为文章之士奉为经典。正如《老子》称"经"一般,《离骚》称"经",也只是在传注说解时才称"经;"至于平时称引,也只称《离骚》。王逸注《楚辞.离骚》时命为《离骚经章句》,只是依当时注释体例,非为特意抬高其地位而加"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