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9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8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生活中,美无所不在。要让学生认识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教给认识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本里“畅游”,到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去猎取美,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认识自然美。课文中的自然美是作家用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勾画出来的,带有典型化的特点。如:“亭亭净植”的莲;“傲  相似文献   

4.
【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次综合性学习.一则语文园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有两方面:一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5.
教材说明:《保护大自然》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内容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后续和总结。教法一一、设计过程1.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回顾以前的植物和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的环境里认识人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所需材料最终都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2.认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给大自然造成太多的破坏。3.了解大自然对人类…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课的认识对象是大自然,农村是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大课堂。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大自然是多彩的,她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也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大自然是美的源泉,科学课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大自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课的认识对象是大自然,农村是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大课堂。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大自然是多彩的,她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也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大自然是美的源泉,科学课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大自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自然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而且还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学自然知识、用自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自然这门学科重视不够,自然课堂教学仅限于表面的、局部的知识,所以,不能通过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对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更无从再谈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通过自然课堂的学习,思维得以展开,更愿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各种事物,获取更多的自然知识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状态学好课堂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了解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体会风的积极与消极的作用。也从情感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中能明白要保护环境。在游戏中感受风带来的快乐。在实验中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乐趣。  相似文献   

10.
要想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经历体验,就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融于自然,在自然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才。众所周知,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以及人自身的发展,有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有时需要大自然的力量。自然界不只对人的健康有促进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11.
从有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还应该透过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操陶冶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在此,我想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大纲要求: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面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作为鄂西北边远贫困乡镇学校,自然教学更应该立足“服务当地经济”,以“学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虽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是却有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空间 ,只要老师精心组织 ,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与自然教学的有机结合点 ,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发现 ,探究规律 ,使学生手脑并用 ,对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 ,观察能力 ,具有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1 把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 ,引导到发现自然规律上来  农村的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类的家务劳动 ,教师在进行自然教学的时候 ,可提前布置观察题目 ,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 ,进而了解动物的特征和植物的一些生命现象 ,如昆虫、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植物根…  相似文献   

14.
张学万 《云南教育》2002,(13):30-30
一、优化教学目标,突出素质教育特点自然课文教学目标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要求,以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还应有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在教学自然课文时,应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渗透。如,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保持水土》、《保护大自然》这几篇课文时,应补充“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的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保护大自然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又如,要联系教材中关于世界物质的多…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在大自然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联系,发展观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小学一年级的自然教学 ,可以说既易又难。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不仅对自然科一无所知 ,就连普通简易的字也认不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得注重“导、细、实”。导 ,就是对学生的开导启发 ,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就课本内容来说 ,教学内容大多是常见的 ,儿童感兴趣的。人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 ,儿童也不例外 ,他们也知道花草树木、风云雨雪、虫鱼鸟兽、声光电磁、日月星辰等 ,但他们并不了解、不懂这些现象的缘由。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对自然产生兴趣 ,走进大自然。例如第一课的《美丽的大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17.
仲利萍 《陕西教育》2011,(12):31-31
初中历史课教学担负着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视野和正确历史观的重任,而模拟历史事件,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无疑是个好办法。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谈一点对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除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了生物、人体、空气和水、力和机械、光和热、电、声及地球、宇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以致用,学习兴趣才是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定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的科学原理,把学到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真实想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