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姓氏趣谈许美华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这个姓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斯大林”的原义是钢铁,寓意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姓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用“痛苦”做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和文章。俄罗斯人和中...  相似文献   

3.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先后播放了俄罗斯宫廷秘史的几个故事,里面前后贯穿着一个重要人物,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1672-1725)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宠臣、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884—1727)和小沙皇彼得二世(1715~1730)执政时的执掌,实权者,赫赫不可一世的缅希科夫(1673—1729)。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在俄罗斯伟大的转折时期浮沉起落的?剧中女皇和小沙皇多次轻蔑地称他“一个卖馅儿饼的”等等又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6.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不少外国作家常以笔名闻名于世,而他们的原名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里是“痛苦”之意。高尔基家境贫困,他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忘记自己的经历,所以取笔名为“...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在1858年创作的著名诗篇《大门前的沉思》中,描写伏尔加河时说:“走上伏尔加河畔,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那回响着的是谁的呻吟?这呻吟在我们这里被叫做歌声……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俄罗斯北方中央高原低矮的群山中的欧洲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相当于德国、法国和英国领土面积的总和。而伏尔加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含蓄地成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历来被俄罗斯作家、诗人、画家所青睐。2006年,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油画家创作了一幅再现伏尔加自然之美的《伏尔加河牧归》油画,使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转移到俄罗斯当代画家的现实主义绘画上来。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备受俄罗斯画坛好评,油画的作者就是当代俄罗斯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德米特里。  相似文献   

8.
<正>俄罗斯文学中如果没有蒲宁,它将黯然失色,它将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辉,失去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的光辉。——高尔基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和文学翻译,在每一个领域都堪称杰出。他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和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它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空心彩绘木娃娃(一般为村姑或农妇造型)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地组成的玩偶。据悉,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个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套娃,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如今套娃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已成为最具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0.
<正>维克多·佩列文(1962—)是俄罗斯后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当代的社会生活,神秘的笔法、后现代的叙事,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被称为俄罗斯严肃文学中“唯一的畅销”,在众多阅读者中不乏那些“近些年除了电话号码簿以外什么也不读的人”。  相似文献   

11.
赫尔岑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政论家和作家,他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古老的贵族世家雅可夫列夫家族。他是私生子,不能继承父亲的姓,但他的父亲很爱他,给他冠以“赫尔岑”的姓氏,即德文“心”的音译,意为“心爱的儿子”。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的影响下,赫尔岑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2.
济公小议     
海波 《华夏文化》2009,(2):50-51
济公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有关济公的故事和种种传说,自明清以来流传极广,影响非常大。在这些传说中,济公是一位见义勇为、打报人间不平且神通广大的侠僧。他嬉笑幽默,不修边幅,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由此得名“济公”,民间有时更是尊称他为“济公活佛”。佛教徒们则把他神化,认为他是“降龙罗汉”转世。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姓波波夫,一生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特写。他是高尔基的好友。列宁对他很尊重,1920年曾给他写信说:“我很愿意告诉您,工人和我们大家是多么需要您的作品。”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31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将此书译成中文,由鲁迅亲自校编出版。鲁迅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认为绥拉菲莫维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见《鲁迅译文集》第八卷283页)。现将绥拉菲莫维奇的孙女伊斯克拉·波波娃的一篇回忆文章介绍给读者,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俄罗斯小城市阿尔扎马斯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盖达尔城”,尽管阿·马·高尔基曾经在这里住过,亚·谢·普希金、弗·加·柯罗连科、康·加·巴乌斯托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也曾多次到这里来过,但这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初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里举办的“感受薛范——世界民歌音乐会”和“感受薛范——俄罗斯民歌音乐会”,是著名译配家薛范首次与蓉城众多从未谋面的俄罗斯歌迷共同重温记忆中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这个看似羸弱的老人在短短几天中,竟在这个西部城市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俄罗斯旋风”……那天中午,67岁的薛范坐在轮椅上,由他侄女儿推着缓缓步出成都双流机场。他身材瘦小,成都阴湿的气候使他不得不用厚重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张口罩遮去了他的大半张脸……显然,常年缺乏运动使得他体质虚弱。在迎接薛范的人群中,有一位“铁杆”歌迷,是60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李复蝉,只见她忙不迭地把手中的花篮送到薛范手里,随后便俄语、汉语并用,絮絮叨叨地和薛范说了一路的话:“我是唱着你的歌长大的,为了见到您,我已经寻找、等待了好多年……”随后几天里的大部分时间,李复蝉都陪伴着薛范。她像孩子一样兴奋,碰到熟人就说:“我是老‘妇’聊发少年狂,也来追星了。不过我追的不是流星,而是恒星。薛范老师是俄罗斯歌曲翻译界一颗永远闪烁的恒星!”2月2日下午,因身患感冒,刚刚在医院里输完液的薛范,出现在四川省教育学院的活动中心。天气阴寒,但室内却让人如沐春风,1...  相似文献   

17.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8.
普京夫人柳德米拉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夫人。正如普京在总统选举的当天所公开承认的那样,他甚至是在“最可怕的梦境中”也没有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坐上俄罗斯政界的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代是苏联文学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文学和理论上进行紧张而热烈争论的时期。在那时的文学活动中,高尔基是引人瞩目的中心人物之一。在苏维埃政权时代,高尔基的文学社会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沛的精力和宏伟的规模令人惊讶。没有人象他那样了解文学对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的意义和价值,为新社会汲取和保留人类过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使之成为群众的财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的“雄鸡”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熟悉折纸艺术。诚然,他不知道“折纸艺术”(opuzauu)这个词,当时还不通用,俄语辞典中也没有收这个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