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曹禺戏剧被视为中国现代纯粹戏剧的最高典范,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文本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叙述话语.这些叙述话语不只是为了第一文本的完美呈现而存在,它是作者凸显个人话语的主要途径,是对第一文本内涵的阐释、补充乃至颠覆、提升.因此,对曹禺戏剧叙述话语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拓曹禺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伤逝》中存在一个叙述上的意象即“阿随”。从叙述学上讲,这个意象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意象,通过对它的叙述,至少在文本叙述节奏和频率以及在叙述结构上起到了延缓、转折和象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阿随这个意象着手,通过对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考察,来探究它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能给我们尽可能多的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6.
“叙述话语”是当代叙事学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叙述”与“叙事”所指不同。叙述话语即“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述时间、人物、叙述者及其视点是研究叙述话语的几个要素,体现了叙事学的文本研究特点。在当下西方文论频繁更迭的大背景下,其理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重估叙事学尤其是“叙述话语”的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 ,这是学术界现在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立论依据“叙述的人称问题实质上是叙述的立足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论述了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因果性进行挑战或颠覆的,就是非自然的。这一新定义结合了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与文本特性,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也与读者的“非自然”感觉相契合,既可将此前若干定义的特性整合起来,也可规避一些质疑。以叙述因果性和反叙述因果性为两端可确立一个光谱来讨论程度不同的非自然,同时这一理论还涉及非理想的叙述交流中判断非自然叙述的两种错位。  相似文献   

9.
叙述是诗人在处理自身经验时不同于抒情诗人的一种言说方式。诗人博尔赫斯与西川用它来呈现故事,塑造人物并记录日常经验。这种叙述方式在两位诗人那里还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效果,表现在他们言说的语调、诗句的节奏和诗句的衔接方式上。在对诗体探索上,博尔赫斯认为写诗和散文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他有相当多的诗向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靠拢;而西川仍有意识地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个性鲜明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论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1.
电视情节系列剧在美国荧屏上的受欢迎程度相当于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但是其独特的叙事特点和风格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美国情节系列剧作品在叙事上全面体现了美剧叙事艺术的精髓.对美剧叙事背景、叙事题材、叙事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创新之路才是我国电视剧走出困境不断发展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与哲学上,泰戈尔崇敬大梵。泰戈尔的泛神论是一种特殊的三位一体学说。三分之一属于庄子,三分之一属于爱默生,三分之一属于远古时期的印度。泰戈尔从西方吸收了关于人的思想,并形成了一套泛爱的主张。泰戈尔的诗学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泰戈尔以绝佳的方式将为人和为文统一了起来。二、泰戈尔诗学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三、泰戈尔终身都致力于将有限与无限相结合。四、泰戈尔强调美的真实本质。五、泰戈尔根据现代西方文论,重新界定了情味。  相似文献   

13.
叙事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即培育和陶冶道德情感,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激发道德反省和伦理感觉,重塑道德行为和生命样式,“陪伴”人生特殊时刻。叙事道德教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叙事类型的转换,转型后的叙事包括“美德叙事”、“文学叙事”、“个体生命叙事”三种。叙事要注重策略,叙事前,有备而来;叙事中,运用技巧;叙事后,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4.
广告叙事     
叙事学已成为跨学科的元语言。本文分析了广告叙事的产生,对前电子媒介时代的原始广告叙事和电子媒介时代的影视广告叙事进行了分类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广告叙事的特征,指出公益广告叙事诗意的劝说形式代表着未来商业广告叙事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19世纪著名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经典。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安排等方面来诠释《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现实主义与政治的关系出发,探讨政治实现其艺术目标的两种途径以及主旋律叙事获得美学意义的原因和主旋律叙事的特点,引发主旋律叙事与英雄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19.
《平原枪声》的英雄叙事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对马英的英雄叙事上,叙述主体通过对于其所包蕴的美学意蕴的展示,揭示了抗日战争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下,个体在进行二难抉择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过程。马英在对于现实的抗争中,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完成了自我英雄形象的铸造,具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一切,标明了《平原枪声》这一文本在“十七年”文学叙事中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叙事: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课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对话平台是实现教师培训课堂"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的有效途径.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当前的教育理念回溯已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来理解、内化先进的教育理论的过程.教育叙事能否使教师培训课堂"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关键在于教师培训者能否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