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兴学”是桂林师专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高师儿童文学课程在“艺术兴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交融渗透中,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刘海英 《文教资料》2010,(31):89-90
目前艺术类学生“重技能、轻理论”、艺术理论课程被“边缘”化的情况严重。《艺术概论》是一门传统而又现代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的任务。《艺术概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以及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等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教学过程中特殊的接受基础、接受机制、接受目标,呈现出较一般知识课程更为复杂的特点。“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等,它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  相似文献   

4.
教研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重要的使命是创造性地贯彻国家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作为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的研究者与服务者。作为理论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我认为教研人员应该树立“围绕课改作教研”“围绕需求给服务”的意识。探索、构建一种可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健康成长”的能够实现多赢的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5.
苗飞 《教师》2013,(25):86-86
音乐“艺术表现”表现课型就是充分地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创设生动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主体实践、真实体验,打开学生心灵之门,促进师生、生生间、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教材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感知、体验、表现”一体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艺术表现”课型。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建设水平决定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在“以本为本”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当具备的一般要素及特殊要素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以本为本”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分析框架。遵循此框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原理”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应贯彻“以德为先”,关注学生的课程体验,强调“以学为本”,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并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课程实施上,应实现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教师讲授”到“探究合作”、从“教室学习”到“场域多元”的转变;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实现由知识掌握到全面综合、由教师独评到师生共评、由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总结结合的改进。这一改革探索应能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艺术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分析了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产生的美育影响,提出了艺术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三个方面所发挥的有效作用,以此阐明艺术课程中所包含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的意义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扮演的角色与其地位不相称。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没有交集;在学生选修的过程中缺乏指导;授课形式“千篇一律”,要么只讲空洞的理论,要么只实践不讲理论,不能进行系统的总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体系框架,研究了如何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船舶电站自动化”课程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工作中仍无法熟练应用,知行不一的问题的研究,将CDIO培养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对CDIO培养模式适应性改进,将符合CDIO培养模式的“讲授—系统设计—硬件实现—运行验证”课堂教学方法带入课程,并将科研用实时仿真系统应用于教学,便于学生利用该系统实现低成本装置运行验证,最后还对课程考核方式做出调整。课程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接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大思政课”的框架下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当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热点与难点。以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专业思政”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绘本创作课程中,通过“看、品、撰、绘、制”五个步骤,全过程有机渗入“思政”元素,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知进行艺术审美再创造,将小家大国情怀主题与课程创作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学生实务能力较弱、难以灵活处理现实问题是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难题。探索“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H校“小组工作”课程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即开展“课堂实训+课外‘六个一’作业+X专项服务”来帮助学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动。课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实务等环节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实现学习与实务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生接触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审美情趣及想象力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的特殊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根据学生的思想个性、发展个性与艺术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丁峰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14(4):110-110,121
应用美术是一门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的高尚品格将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教师要具备丰厚的底蕴和艺术的灵感,力求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精一”而“通全”。  相似文献   

15.
胡彩红  蒋骊 《上海教育》2014,(4):129-129
参照著名的“蓝海战略”思想,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寻求差异化的过程中明确课程的基本定位,努力实现课程创新,建设特殊教育的校外教育课程。目前普通学生除了学校的课程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少年宫少科站等校外机构加强和学习其他课程,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相对而言,特殊学生除了特教学校的课程学习之外缺少类似的校外教育机构课程。因此,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拾遗补缺,开发了一种具有蓝海意义的特殊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行之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推动力。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就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在艺术实践教学上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进一步阐述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及艺术实践课程的“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优化了课程设置,指向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强调安排跨学科主题课程,为新时代美育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指明方向。艺术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突破。科学与艺术本为同源,两者的融合体现出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丰富美育课程内涵。为实现两者的跨学科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科融合的内在逻辑及融合机制。从探究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共通与差异性互补出发,寻找二者融合的内在关联与优势,在整体教育理论视阈下重新思考艺术课程理念;对科学大概念和艺术大观念进行二次解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倡导的“4R课程模式”,设计科学与艺术融合课程编制思路和课程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生成艺术课程文化。艺术课程文化是指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生活方式,旨在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经验与生活。为了生成艺术课程文化,教师需创设学生与艺术创作者进行文化接触的条件,保证文化接触的频率,力求文化接触的深度;需在艺术课程中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来引导学生创造、生成艺术课程文化;还需在其他课程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生成艺术课程文化,以实现真正享有艺术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姚远 《英语广场》2023,(20):108-111
项目化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充分彰显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创造能力,使得整个课程教学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特色。为响应教育部“金课”建设号召,本文基于此对项目化教学在艺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希望通过探索“金课”与项目化教学的逻辑关系、共通之处,在高职英语课堂里以“项目”为驱动,实现工学结合,打造高职英语“金课”。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习微型课程为教育实习从课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微型课程是以“效率取向”进行课程建构的,但由于“效率取向”的课程存在着重技术理性、重目标实现以及问题解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关注课程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意义的生成与价值以及积累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方面构建“意义取向”的教育实习微型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