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就安徽省2012年九年级学业毕业考试化学试题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发现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不完全,氢氧化钠溶液的增重不能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2.
夏琴  杨砚宁  毛明 《化学教学》2016,(10):39-41
针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实验作了改进设计.利用紫甘蓝汁稀释液作指示剂、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由手持pH计的“断点式”检测,继而改用pH数字传感器“连续式”检测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通过观察混合液酸碱度和紫甘蓝汁的色差变化,从定性、定量和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实验方法严谨,实验现象明显,突破了传统实验只用试管间断性检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朱月芳 《时代教育》2009,(7):131-13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的现象,针对这个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一是证明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二是证明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被吸收;三是通过压强变化来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4.
采用注射器与量气管组合的自制实验装置,用氢氧化钠浓溶液充分吸收一定量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压强差并巧妙地根据白鹌鹑蛋移动的距离换算得出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而计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5.
利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计时收集)和向上排空气法(点燃火柴棒验满)三种方法进行收集,再在密闭条件下使二氧化碳气体与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体系压强变化,经换算可得知不同方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度。结果显示,排水法收得的二氧化碳纯度最高,通过火柴棒验满收得的二氧化碳纯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是一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气体,与生命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遇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都是中考的考点和热点问题。这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复习课的课堂实录,获江苏省教育学会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教者创设情景,首先通过练习帮学生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体味二氧化碳的"奇"和"妙";然后又针对二氧化碳和不同碱溶液反应现象上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多个角度设计不同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最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整理、完善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但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却没有明显现象,本文分别从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反应后气体是否存在、反应后生成物的性质等角度,使“无”现象的反应转化成“有”现象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物的验证郑州铁四中(450053)赵明志初中化学第五章《常见的碱、碱的通性》讲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但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是无色的,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于水,溶液也是无色的,从实验现象上难以确认。此节内容我们已...  相似文献   

9.
实验对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获取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基础。以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问题的分析为载体,通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反应物用量关系例举兰州市二中段玉英一、二氧化碳与碱溶液的反应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设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溶质a摩,通入二氧化碳b摩。1。当a/b≥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2OH-=CO+H2O2.当a/b≤1时,反...  相似文献   

11.
作者发现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中三道试题答案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撰文供广大读者参考,共同商榷。第16题:下列各组稀溶液,不用其它试剂或试纸,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A.硝酸钾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钡B.硫酸硫酸铝氯化钠氢氧化钠C.盐酸硫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D.硫酸氢钠硫酸镁碳酸钠氢氧化钠标准答案为 B、D,但作者认为 C 答案也是正确的答案,因为 C 组四种溶液可采用下列二种方法来达到鉴别这个目的。[鉴别方法Ⅰ](1)鉴别原理: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氢氧化钠加人盐酸中,会阻止盐酸跟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2)鉴别步骤:(a)先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和.能产生气体的两种溶液是盐酸和碳酸钠这两种溶液(把该两种溶液标号为 A、B,另两种溶液标号为 C、  相似文献   

1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创造 ,贵在置疑 ,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创新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问题的情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 ,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1 巧妙置疑 ,以疑导思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 ,我增设这样一个实验 ,让学生自己完成。取一塑料软瓶(如大可乐瓶 ,矿泉水瓶等 )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 ,迅速拧紧瓶盖 ,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 ,学生可亲自从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铝的沉淀形态叙述为白色絮状,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实验,结果得到了两种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一.实验现象1.按照中学化学教材中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向铝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加入氨水,得到白色絮状沉淀.2.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铝酸盐溶液,然后向铝酸盐溶液中滴加盐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细粉状沉淀.二、结果讨论上述实验表明,不同的实验方法能够得到不同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向铝盐溶液中加碱直接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是絮状的,而向铝酸盐溶液中加酸所得到的氢氧化铝沉…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没有特殊明显现象发生 ,我在课堂上曾设计过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方案一 :   1 材料分液漏斗 ,锥形瓶 ,气球 ,直玻璃管 ,双孔橡皮塞等。2 装置见图 1。图 1   3 操作过程与现象在锥形瓶内收集满CO2 气体 ,塞上如图 1所示的双孔橡皮塞 ,此时气球变瘪。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向内滴入少量的NaOH溶液 ,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方案二 :   1 材料两只气球 ,镊子 ,细线 ,CO2 气体 ,氢氧化钠固体等。2 操作步骤与现象用镊子夹取氢氧化钠固体于一只气球内 ,另一只不放氢氧化钠…  相似文献   

15.
一、洗气:即除去气体中所含的气体杂质。如二氧化碳气体中若含少量硫化氢气体则在洗并中盛硫酸铜溶液或醋酸铅溶液即可将杂质除去。也可用于气体的干燥,若二氧化碳气体含水蒸气,则瓶内盛浓硫酸便可达到干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化学实验中常遇到气体与液体(溶液)之间的反应,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氨气与稀盐酸的反应等。这些反应由于没有诸如沉淀生成、颜色变化等现象而不易观察其是否反应。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简单装置——气液反应演示器,可以清楚观察气体与液体(溶液)的反应现象。一、实验用品500 mL 三颈瓶1个.20 mL 医用注射器2支,气球1只,带孔大橡皮塞1个,小橡皮塞2个,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寨1个。  相似文献   

17.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改进称取2克氢氧化钠放于烧杯,加进60毫升96%酒精,不断搅拌,使成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贮入试剂瓶备用。取3毫升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于试管,通入CO2,则产生白色沉淀,这是生成的Na2CO3。将上述生成物分装于两支试管,一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沉淀溶解;另一试管中滴加盐酸,产生CO2气体,用点燃的火柴伸入试管,火焰熄灭验证。2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装置如图①、图②圆底烧瓶配上双孔橡皮塞,一孔插上直角玻璃导管,另一孔插入长约15cm的尖嘴玻璃管,用橡皮管与长约5cm的直玻璃管相连。橡皮塞上再插上反焊…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第190页讲到氢氧化钠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没有安排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对氢氧化钠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感性知识,有的老师作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我在教学这一节时补充了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的一个小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用量,对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和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容器中注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别作了实验探究。结果发现,在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易析出碳酸氢钠晶体。作为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其反应原理及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的物理性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耗时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实验中,毒气的排放和处理,应引起实验教师的足够重视。为此,笔者对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学生实验二,乙烯制取的装置进行改进。原装置笔者感到有两点不足之处。亚.气流不平稳,火焰易熄灭。2.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没作处理,污染室内环境,影响师生身体健康。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改进,具体作法是: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中,加一个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便可达到提纯乙烯及除去污染气体的双重目的。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附图。2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试管倒入酒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