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0,(17):47-47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2000年从师专进修回来担任科学教学已十载,经历了《自然》逐渐演变为《科学》的全过程。《自然》课注重老师如何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课则不是这样。《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蜗牛》这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我上过这课,2013年我又上了这课。对比前后上《蜗牛》一课的教学思路,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 一、过去的教学思路 2008年上《蜗牛》这课时,我想这课能否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而不是老师牵引着学生去观察?于是找来了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的教学实录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要上一节研究课,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是刚上岗的新老师,我的第一次研究课。是上三年级科学《蚂蚁》的研究课。 下面是我经历这次研究课的心得,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要上一节研究课,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是刚上岗的新老师,我的第一次研究课。是上三年级科学《蚂蚁》的研究课。 下面是我经历这次研究课的心得,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某市级小学科学微型教学竞赛活动,执教课题为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3课“空气中有什么”。从大多数参赛教师的表现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素养、实验教学能力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陈宇 《中学文科》2005,(8):14-14
最近,我听了一节初一老师上的《我爱文学》综合实践课,感触良多。这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9.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热水冒出的"白汽"是小水珠构成的,不是水蒸气。《水和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中的这一认知是科学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最近,我想通过网络浏览,了解科学教师对这一内容的不同教法和不同评论,一篇博文引起了我的关注。琳儿,新浪博客《水和水蒸气》一课教学反思(2011-05-0623:51:44)"这节荣获全国小学科学赛课一等奖的课例有许多设计得非常精妙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建德市明珠小学邵锋星老师的独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4日晴自从我们上了《科学》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表演的一次"气功"。刚开始教我们《科学》课的是林老师,林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有一天,又到《科学》课了,只见林老师拿着两本书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他大声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先让同学们来看我露一手‘气功’给你们开开眼,怎么样?"同学们齐声欢呼着大声喊着:"好!"然后,个个目不转睛地瞪着讲台上的林老师。林老师拿出两本书,说  相似文献   

13.
我曾有幸观摩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整篇课的教学,当时我深深地为他的大胆取舍、巧妙设计所吸引。时隔一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王老师的设计一用。于是我找来王老师的上课录像,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直至每一句话、每一  相似文献   

14.
上《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师生相互配合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可是,下课铃声一响,第二小组的学生一下子围到我身边,大家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老师,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可以不用书上的吗?”“我们想出一种新的探究方法……”听了第二小组学生的谈论,其他小组的学生也陆续围拢过来。  相似文献   

15.
改变教学策略之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我决定进行跟踪听课。这样我既可以对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也便于和老师们探讨教学方法。为缓解老师紧张的心情,我告诉她,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教学,就按照自己准备的上,课后我们一起商量。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手里没有教学参考书,这给老师备课增添了难度。 听的第一节课是《各种各样的叶》。课前老师和学生分别采集了许多种树的落叶。现节选一部分让  相似文献   

16.
张洪鸣 《科学课》2014,(5):106-106
几位优秀科学教师围绕“空气”来同课异构,不拘一格地教。在我眼里,这是一次怎样的展示呢? 首先令我钦佩的是曾宝俊老师。他是一位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一次他执教的《蜡烛的燃烧和空气的体积》一课,是他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他从我们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常常熟视无睹的一个“细节”——蜡烛在水杯中燃烧熄灭之后水面上升不在五分之一的位置上人手,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启发我们感悟科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年前,我有幸聆听了李惠军老师上的《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一课,又读了邱剑锋老师的文章《无以积淀,何至精彩——记李惠军老师的一节课》(《历史教学》2009年第9期)。一年后,我也讲到了这一内容,自然回想起李老师精彩的课。若一味克隆,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校内的教研课上,听了一节中年级的阅读课《雪儿》。在这节课上,老师的一个教学细节引起了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20.
赵艺玲老师执教的《让我走进你——可爱的动物》是教育科学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一的内容。此课为福建省《品德与生活》师资培训班提供现场教学研讨,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全国首届品德与生活优质课(录像课)一等奖。本刊本期特选登该课教学简录及其指导教师孙坚力老师的点评,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