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安排、课程开设等方面作较系统的比较研究,指出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的类同与差异,并探讨不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特色.旨在相互了解、学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动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也为促进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之间的互动.国际体育社会学界给予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许多启迪和借鉴,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国内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科动态提供了方便,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基础;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为ISSA的刊物出版发挥了作用,为各国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为发展中国家学者赢得了权利,为跨国合作研究发挥了力量.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在学者互访、成果交流、组织联系、合作研究、会议等方面的联系,指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对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多方面贡献:丰富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成果、为ISSA的刊物出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学者赢得了经济上的权利、为跨国合作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学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章通过对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学生叶课程设置的学习主体设计的比较分析,认为两在学科与术科的课程地位、必要性以及开设趋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分析学科知识掌握、自我实现、社会重构、学习过程、生态整合等5种美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观点.通过与我国学者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比较,指出我国当前研究的努力方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应明确主体选择,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应从片面到完善.  相似文献   

6.
1991年,对于比较体育这门学科来讲,可谓异常活跃,硕果累累:首先,从这一年起,《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设专栏,为她打开了一扇引人注目的窗口,比较体育这门年轻的学科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一角天地。其次,扬州比较体育讲习班上请到了国际比较体育学会主席埃里克·布罗姆教授,带来了最新的国际比较体育研究信息。并通过教学,培养了一批比较体育研究的新人。再次,于10月份在天津体院举行的全国比较体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意义深远的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们登载了这次学科建设研讨会的会议综述、蔡俊五先生为日本黄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记者眼中的日本体育》一书撰写的《日本应该对人类竞技体育做出更大贡献》和二篇扬州讲习班学员的论文摘选。  相似文献   

7.
旱地冰球(Floorball)是一项新兴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在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比较盛行.此项目引入我国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上海、北京等部分高校率先开设旱地冰球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东北地区最早开设旱地冰球课程的高校,在教学设计上以体育教学理论、系统科学原理、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特点、师资力量及学校情况等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强调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重视长效教学目标培养,旨在为东北高校开设此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自鸦片战争以后到近代新学制确立前这半个多世纪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西方体育的传入、军事体育的开设、维新时期新体育的发展、留学生对体育的推广、民族体育的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新学制确立前,学校已经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具有了体育课程的雏形,这对于总结近代体育的传入与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给人类不仅仅是不可否认的利益,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形形色色的危险.在体育这一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在比较中得出的.所以,比较体育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好形势.如何利用好当前的大好形势,促进比较体育研究的开展是目前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比较体育的兴起发展及其意义入手,说明我国过去在比较体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为在既得的成绩基础上如何更深入地进行比较体育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英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中英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发现英国的课程设置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英国课程的小型化、层次化明显;无关课程的开设少;研究类课程开设早;技术类课程设置少而且模糊;最后一年几乎全部用来做毕业论。  相似文献   

11.
吴文忠,191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冯庸大学体育系。中学时代,吴先生就曾代表河北省参加过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三十年代,吴先生是国内著名篮球运动员之一。四十年代,吴先生后任教于“中央体专”、云南体专、四川体专、国术体专、中山大学体育系等学校。 吴先生去台湾后,先后任教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并创办师大体育研究所。曾先后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体育系主任、体育研究所所长,台湾国民体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台湾中华体协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台湾体育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台湾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对台湾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比较体育的学科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体育是近二十年发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从比较体育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在我国开展情况三方面介绍比较体育的学科形成和发展。我国学者认为,比较体育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或一个以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现象的异同进行历史地、整体地、系统地比较分析,从共性和特性中探索体育发展规律.为宏观决策、战略研究、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和对比借鉴。开展这一学科,对于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顶点课程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是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让学生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课程”.根据现有资料,就我国高校体育专业顶点课程开设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结构和理论依据做以分析,并对课程的教育目标、具体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法提出初步方案,以构建一个体育顶点课程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日本体育法学的发展及研究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体育法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为起步阶段。以体育振兴法的研究为契机,学者们开始关注体育与法的研靠,打破了以往“法不介入体育”的传统观念,日本体育法学开始兴起。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为快速发展期。学者们不仅关注体育法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并且开始探究体育法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中期到现在,为学科形成期。日本的体育法学已经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将体育法学提高到了“学”的水平。体育法学学科的性质、国民体育权利、体育事故与救济、职业体育与法、国际体育法5个方面是日本体育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师专体育课程改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术前沿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深层次的难点问题。本文对师专开设体育活动课程的目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面向21世纪师专体育课程建设及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春田学院和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我分别选修了“运动技能学”;“体育测量与评定”;“比较体育学”;“健康生理学”和“残废人体育”等学科,这几门课程目前在我国体育院校尚未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以上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实用,与实践联系的密切,能够为体育教学、训练和人体健康直接服务,而且有些研究方法易于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人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可以算做体育人类学的萌芽,但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主要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末至今,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有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出版了一些体育人类学的专著和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在今天,虽然体育人类学已经引起了少数体育学者的关注,但与体育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还有相当的距离.体育人类学是在体育领域研究人类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因此,体育人类学是涉及体育与人类的各个方面,从最根本上研究体育,从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宏观意义上去认识体育,从而准确地把握体育的本质,以便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1世纪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人类学提供新的认识手段和方法,需要体育人类学提供的科学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比较体育发展得比较快,很多学者、专家、教师纷纷参加比较体育的队伍,乐于从事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和传播。比较体育研究的成果,也逐渐在自身的学科建设,在体育理论与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体育学术界对比较体  相似文献   

19.
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执行2003年新课程方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前,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复合型、多能一专复合型、一专多能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为主;大部分院系课程设置的总学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学科与术科的课程门数在增加,学时数呈下降趋势,整个课程朝着多样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中,单科院校注重术科课程的开设;师范类院校的学科课程学时数略高于术科课程学时的比例,综合性院校学科课程略低于术科课程;综合性院校的选修课程门数开设相对其它院校少.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从学生对体育课程认识的角度对中瑞两国体育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和瑞典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涉及课程学时、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建议通过两国学校体育的交流,借鉴瑞典体育课程中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