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伍琳琼 《大观周刊》2010,(48):184-184,141
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可有两种形式:言语性交流和非言语性交流.本文重点在于讨论非言语性文流,其包括三大部分:个人外在形象交流,面部表情交流以及姿势动作史流.这三种交流形式都有其不同的功能,且每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言语交流是促进人们交往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非言语交流时言语交流的辅助和补偿作用,阐述了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分析了非言语交流对言语交流的辅助和补偿作用,阐述了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非言语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和作用,阐述了非言语交流对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群 《现代传播》2003,(6):59-62
谈话是双向言语交流 ,因此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有说的能力 ,而且还需要有听的素养。听的素养包括“听品”、“听姿”、“听术”三个方面。在听的感知和获知两个阶段中 ,谈话节目主持人有无这三方面的听知素养 ,直接关系到听知的效果、表达的水平和谈话节目的质量。而从言语行为出发 ,借助语境的解释功能 ,推导出嘉宾或现场观众的言语目的、会话含义是不少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听知过程中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往往比较重视对方(?)”“言”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言”外之“色”——非言语表边.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采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许多心理活动,言语无法表达或不便表达的,却通过各种姿式、表情流露出来。这种种“言”外之“色”,是采访对象思想感情的间接的或者比较隐蔽的反映。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8.
方刚  汪梅子 《今传媒》2012,(3):75-76,87
在一个普通的两人对话中,口头言语渠道占据了35%的信息意义,这意味着超过65%的意义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传播。在人际交往中,交流双方可以不说话,但不可能不传播,我们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情况下使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本文以收视率较高的2011年8月15日江苏卫视特别制作的一期相亲纪实专题片《不见不散》节目中男女嘉宾的非言语行为为例,体现了非言语传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殷文  彭正 《现代传播》2023,(11):11-19
“无声连麦”是网络陌生人社交平台Soul App流行的交流方式,形成在场而不言语交流的悖论。无声连麦是部分青年群体在媒介技术中介下对于亲密性的一种交流想象,此种新交流方式是对言语交流与亲密性之间的稳定联系、自我披露与亲密关系之间稳定联系的分离,与陌生人的在场(可感)相遇本身成为交流,这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的新变化,折射了个体化社会中青年在自我和亲密性之间摇摆的张力,数字化身和个体化进程的合力引发了“交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图书馆员与读者间的非言语沟通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言语沟通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图书馆幽静的工作环境中,有利于加深与读者间的交流。本文分析了非言语沟通缘起及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了非言语沟通在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促进读者服务工作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走向优质服务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搜集新闻事实、撷取信息材料的活动,是采访主体(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一般是人)的一种双向交流,其交流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然而,人的一切活动毕竟又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活动又都属于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采访中的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看成“信号”,一到达对方脑海,便形成交流。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非语言交流的贴切入微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观赏优美动人的舞剧或诙谐幽默的哑剧时,往往可以从演员的扬眉转眸、举于投足之中感受到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心与心在无言中靠近,情与情在无言中相通。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人类的非言语交流”。  相似文献   

13.
袁贺立 《大观周刊》2012,(21):232-232
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传递的信息是由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两部分组成的。在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息是丰富的,交流也是广泛的。这些信息及其交流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与外界交换信息,除语言交流外,非语言交流占了很大比重。非语言交流是人们在语言思维基础上,深刻感受事物、认识世界、理解矛盾的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从事采访活动,研究一下这一交流形式很有必要。所谓非语言交流,是指语言交流之外人们利用感官和思维,广泛感知世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方式,它在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中,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绝非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着打扮、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表意的重要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角色.他们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活动.非言语传播的合理运用也会增强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一〉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一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播出后,观众在谈论报道内容的同时,往往也对现场报道者品头论足。记者的衣着、风度、气质、表情、语调、动作,乃至于一个小小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的话题。这表明,记者在镜头前进行言语传播(即现场解说和访谈)的同时,其表情和动作等非言语行为,亦在传达着信息。非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它是言语传播行为的伴生物,并构成言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成为它的  相似文献   

17.
用语料库方法进行传媒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明 《现代传播》2006,(2):153-154
“话语(discourse)”一词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对语言学家来说,“话语”就是任何大于句子、有交际功能的言语材料;对批评理论家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话语”是构建权势或歧视的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①假设,具有多种形态,可以使用复数形式②。本文沿用Schiffrinetal.(2001)的做法,使用“话语”最广义的定义。传媒话语③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下半叶“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叙事学、符号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传媒话语在社会中的影响,纷纷…  相似文献   

18.
刘军作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技术总监,在同事的眼里是个不爱说话、平静温和的人。但“IT技术”却是与刘军交流的“密钥”,初识刘军时,酷爱技术的主编与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看着他们交谈的那样兴致盎然,让我对朋友“刘总平常言语不多”的担心很是费解。  相似文献   

19.
从“媒体表情”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当属其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它所代表的都是被外显化了的内部情感,总是时刻伴随着主信息--言语在信息交流中传递着主体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传播素质概念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一个对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传播素质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和媒介传播能力两个维度.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包括“尊重”、“双向沟通”、“言语表达”、“同理心”、“沟通风格”、“非言语表达”和“亲和力”七个因子。媒介传播能力维度包括“媒介接近”和“媒介内容制作”两个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