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2.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卖报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联想到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的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1993年底,我开始了读报与评报的学习和写作,在《解放军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报刊发表评报文章20余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都进益不少。促细读。读报,是评报的基础;评报,是读报的深化。没有大量细致读报作保证,就难以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于是我精选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军区小报,坚持精读。时间一长,不但熟悉每份报纸的特色,而且对报纸设有什么专栏,近期报道动向都了如指掌。甚至能背出许多好的标题和精彩的段落。读的过程中,把一些认为可评的文章、专栏都做好标记。如此,不但评起…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个时期,地方小报过分强调地方特色,而忽视了开放特色,再加上人们对地方特色的理解局限于发本地新闻和本地典型,发外地新闻与自己无关,不自觉地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适应不了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各层次读者的需要。因此,如何使地方小报有鲜明的开放特色,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两个方面。地方小报要多登本地新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读者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想通过报纸了解本地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要通过报纸了解社会,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因此,报纸就应该尽可能为其提供服务。所谓开放型特色,首先是要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报道的领域和内容,注重内容的丰富性。《随州报》在办开放型的地方小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在湖北鄂西报召开的全省第六次地报协作会上,与会者议论了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当前报竞人择的新形势下,怎样办好办活地市县综合小报? 目前,各种各样的小报犹似雨后春笋,小报之间相互竞每,这对地市县报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地市县报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以迎接这个挑战?许多地市县报在改革中,走一步看一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报纸应该面向谁?过去一些地市县报提出  相似文献   

6.
“一图值万言”道出了图片在报纸中的作用。《铁道建设报》每期以两张图片加一幅新闻漫画共同为一版服务的新颖形式,成功地展示了一版版面严肃中不失活泼、稳重中透着灵巧的版面特色。编辑部给我的《铁道建设报》第2089、2090、2092期,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党委主办的、有全国统一刊号、邮局公开发行的企业报纸。首先,吸引我的是该报的一版,均以两张图片加一幅新闻漫画构成整体框架。有两张报是由两张图片与一幅漫画以“品”字结构支撑整版,另一张报则以右上左下  相似文献   

7.
有些报纸在改革中,不肯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下苦功,却一味追求搞专栏、专版,大有与杂志一争高低之势,未见得是明智之举。就我所在省的大报来说,年初起就开辟了副刊、专版十来个,各种专栏十多个。下面的小报也跟着这样做。报上的新闻越来越少,有的连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也被挤掉了。人们看报纸如同看杂志,看报的兴味何在?  相似文献   

8.
有些报纸在改革中,不肯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下苦功,却一味追求搞专栏,专版,大有与杂志一争高低之势,未见得是明智之举。就我所在省的大报来说,年初起就开辟了副刊、专版十来个,各种专栏十多个。下面的小报也跟着这样做。报上的新闻越来越少,有的连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也被挤掉了。人们看报纸如同看杂志,看报的兴味何在?  相似文献   

9.
我在卫辉市人民银行任副行长,每天看报纸时,总感到自己身边也有许多事需要写出来,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挤时间写点东西,慢慢就成了一名新闻爱好者,每年在报纸、电台发表六七十篇通讯报道、小评论等。我订有四份报纸,每天收到后都要浏览一遍。一看当前报纸宣传的重点是什么;二看哪些文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三看哪篇文章标的题目有艺术性:四看报上都有哪些栏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滋味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大报的编辑,小报的编辑,把办报当事业拼死拼活干的编辑,拿办报混饭吃的编辑,滋味不一样吧?自知不才,当初搞报道时,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当编辑。作为一名报道员,对编辑很崇拜、很敬仰。编辑不仅慧眼识金,对稿件有生杀大权,而且很会出点子、给思想,一般化的稿子到了手里就能点石成金。那时候,自己二十来岁,精力旺盛,无牵无挂,工作之余,喜欢给报纸写个稿。年年有几十篇稿子在报纸上变成  相似文献   

11.
山西运城报是一张深受群众喜爱的地区报纸。群众所以喜爱它,除文章短小朴实、内容丰富多采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漫画多。一幅好的漫画往往象一块神奇的磁铁,能为报纸引来更多的读者,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是不可低估的。运城报从主编到一般编辑,都十分重视漫画的宣传教育作用,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2.
专门报道经济,市场新闻的报纸《市场》报,十月一日同读者见面了。这是个八开、十六个版的彩色小报。在创刊号上,登了七十条新闻,九幅照片,一幅漫画,二十九幅广告。有新产品、新情况、新经验的介绍,有商品知识,有批评建议,也有征购、待聘、寻物的社会服务栏。《市场》报是报纸,又是杂志和画报;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些大胆的革新。有些同志一说办报,就要办大报、日报,好象不这样,就不够身份。大报大办,往往共性  相似文献   

13.
陕西农民报开展了一场饶有意义的讨论,引起了省内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社员的很大兴趣。事情是这样的:陕西农民报去年8月6日在《百花园》副刊上登了一幅漫画:《指挥生产“三部曲”》——“队上抱着喇叭喊,公社骑着车子转,县上隔着玻璃看”。意思是三级干部指挥生产都不深入基层,不接触实际,光喊不干。不料这幅漫画竟然激起扶风县绛帐公社党委委员、公社副主任杨有鱼同志的勃然大怒,他在当天的陕西农民报上批了如下几句:“放屁放屁真放屁,报社放的狗臭屁。我骂你若不服气,请你登报咱论理。”然后将批语连同漫画剪下寄  相似文献   

14.
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报难,小报更难。我们在坚持开展批评中,尝到了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小报抓批评性报道的困难,主要在于地市县报的天地有限,不仅当地看得见摸得着,不是这个亲戚,就是那个朋友;而且可以找上门来,说情吵闹。因此:一是采写难,由于小报与群众靠得  相似文献   

15.
产业报在经济类报纸中是很大的一个层次。这些报纸虽然程度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内行人不屑看,外行人不想看”的现象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产业报要吸引读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确立自己在本行业中“最有权威的发言人”的地位。那么,如何确立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6.
集报与写稿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初学新闻写作时,投给报社的稿件都是石沉大海。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我对各类报纸的宗旨、发行范围进行了解,我从1980年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报纸。一方面学习报上的文章,一方面重点了解各类报纸的近期报道中心,各版面,各栏目的特点,使自己投稿心中有数。一次,我搜集到一张《中国交通安全报》,仔细分析了该报的特点,然后将自己采写的一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国老漫画家王乐天在报纸上撰文呼吁多创作些歌颂漫画,笔者也有同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漫画家应该积极投身改革大业,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新风尚,进行歌颂,以鼓舞信心,激励斗志。广大读者对歌颂性漫画是喜欢的,而且要求很高。前几年我们对漫画读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这里我不妨摘几段供大家研究。湖南的一位干部说:“……漫画不论讽刺的,歌颂的,幽默的都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好武器,一幅好的漫画,振聋发聩,动人心弦,胜过长篇大论。……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讽刺漫画,歌颂的漫画不是不爱,总觉得不易画好,在构思与技巧上有待探索。”有的读者说:“我周围的同志最喜欢幽默式的漫画,其次是讽刺式的,至于歌颂性的,一般难画好,倒不如弄成一幅含蓄些的宣传画。人们爱看富有蕴藉的宣传画,不愿看不伦不类的歌颂性漫画。”安徽省的一位读者来信说:“至于漫画  相似文献   

18.
产业报在经济类报纸中是很大的一个层次。这些报纸虽然程度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内行人不屑看,外行人不想看”的现象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产业报要吸引读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确立自己在本行业中“最有权威的发言人”的地位。那么,如何确立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一、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精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看了《新闻记者》第五期上刊登的《怎样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一文,很受启发。但我们是专业性的小报,专业性报纸的副刊怎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广东李斯李斯同志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探讨、研究。象《上海副食品信息报》这样一张专业性的报纸,如何办好自己的副刊,这也是本报从创刊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编辑部曾有这么一种想法:一份报纸的三个版面讲的都是猪、禽、蛋、菜,货源预测,市场动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们一幅漫画:一小孩写了这样几条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