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三部文献是体现马克思中期思想的主要文本。在这个阶段,分工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实证范畴,被马克思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其地位与作用。分工范畴内涵的深化与发展就是其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历史性、批判性及其所蕴含的生产关系维度被逐步发现、揭示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马克思最终确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和逻辑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简要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分工理论的历史缘起、发展演进等,通过对分工思想的深入阐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完善社会关系,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并对唯物史观的主要范畴进行了规定。受马克思后期著作影响,部分研究者对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两个范畴有一定误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什么是交往、交往形式留下了非常清晰的笔迹。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交往与分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交往对分工在某些方面具有决定性和分工往往成为交往与联合体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指出分工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消灭分工。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分工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分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为开始,分析了产生片面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部著作,文章本着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异化劳动和分工为线索力图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准确定位传统唯物史观、再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机制和本真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调——“现实的人”的含义入手,从人的三种发展状态引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重要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现实基础是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5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书中,马克思揭示出,随着生产力、分工和社会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人类历史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对于这个过程,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形成了独特的世界历史思想。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特征等问题阐述我的一些拙见。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世界历史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概括:“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文章的分析,说明了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其思想发展第二次逻辑转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是否成熟的标准,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发生断裂的标志。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需从其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来理解。从中发现,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并没有对立、也没有断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对其早期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探索并深入研究了社会分产的理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对并化劳动理论的扬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人们各自的自主活动将充分地凸显出来,从而达到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部著作,文章本着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异化劳动和分工为线索力图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准确定位传统唯物史观、再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机制和本真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写的一部巨著.本文根据这部巨著中的一些观点,介绍了分工与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马克思多次深刻地论述过有关分工的起源、分工的本质、分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建立了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以前,人们大多局限在经济学范畴的意义上看待分工,注意的常常只是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 ,更重要的是 ,在对同时代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 ,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别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等方面 ,对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了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19.
普遍认为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现并最终确立的,笔者认为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便已开始孕育着天才历史观的萌芽,尤其是马克思对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