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和物流等方面分析了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承载能力和综合开发影响因素。提出了尽快实施"三北水源"工程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襄樊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程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将汉江中下游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范围等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汉江生态经济带水源区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由于该战略仍处在实施的初级阶段,对汉江生态经济带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机制较为匮乏。文章以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为着眼点,借鉴国外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经验,试图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水源区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一系列影响。本文通过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效益滚动开发其它梯级,形成梯级渠化体系,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以引江济汉为主,补充汉江下游水源,发展汉江航道, 促进江汉平原的经济发展;狠抓水质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4.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进行水资源优化调配,解决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资源性缺水的21世纪重大战略工程.其对于水资源调入区,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供给,而且极大地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调出区,由于汉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减少,必然造成相应的一系列影响.通过剖析襄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襄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命制一道高质量的试题尤其是综合题需反复推敲,多次修改,甚至集体讨论才能初步完成.本文试图以一道综合题命制过程为例揭示地理综合题命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材料:投入达2013亿元,长1 432千米、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正式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工程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世所罕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关于此工程的争论. 鉴于此,笔者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切入点命制一道综合题.命题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解决了北方20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但同时也给渠首地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财政补偿为主,存在着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可持续性、补偿标准太低、补偿方式单一、区域之间缺乏合作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涉及上下游各方面利益的大课题,需要以全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视野来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外流域引进水源。南水北调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其中线工程地理争件优越,能向京、津及京广铁路沿线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地区自流供水,并可覆盖华北平原大部地区,机动性强。水源水质好,能满足城乡生活用水要求,新建供水渠道易于保护,汉江水量可靠并有长江干流作后备。是供水京、津、华北最佳方案。主体工程为续建丹江口水库,建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兴建引汉总干渠及天津干渠。移民任务、工程量投资巨大。但可以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改善供水区环境,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有深远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经过论证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议尽早决策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量化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反映生态系统市场价值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生态足迹模型为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别计算了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消费)和能源输出的生态补偿金额,从而量化了鄂尔多斯市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2012年生态补偿总额约257.73亿元,其中能源输出生态补偿220.59亿元,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5.59%。  相似文献   

10.
1规划目标与实施进展 为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遏制黑河生态系统恶化趋势,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正常年份使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m^3;全流域生态用水量达到7.3亿m^3,丰水年份有一定水量进入居延海,使生态系统不再恶化。规划实施近五年来,已累计安排投资21.8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其中中央投资19.85亿元。开工建设了灌区常规节水改造、机电井建设和高新节水、生态建设、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110余项工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是三峡工程初期运行期的第一年,也是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的第一年。枯期,长江中下游遭遇多年未遇的枯水位,为保障通航安全,利用三峡水库对航运实施流量补偿调度,满足了枯季通航水位要求;汛期,为缓解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根据长江防总防洪凋度指令,三峡开发总公司对4次较大洪水实施了防洪凋度,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汉江流域为例,盘点了跨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思路.讨论指出,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重点是加强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协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及公共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以省会经济圈水源地为例,采用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和费用分析法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意愿支付价格的补偿标准为4773.5万元,基于机会成本的补偿标准为16.35亿元,基于水资源处理费用补偿标准分别为1.9797亿元。水资源处理费用补偿标准是补偿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实际价格,可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省会经济圈水源地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河均水制度产生于清雍正(1723~1735年)初年,其目的是为了调节黑河上流对下流农业用水的挤占;黑河调水计划出台于2000年,它的出台取代了黑河均水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调节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用水的挤占。均水制度和调水计划是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分界点,黑河均水制度的产生使得黑河流域传统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受到了严重挑战,黑河调水计划的出台则为外延式发展道路彻底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南水北调对襄樊的影响分析,着重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樊鱼梁洲旅游开发区的利弊,指出鱼梁洲旅游开发区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其有利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将其建设成全国优秀的"郊野型的生态旅游休闲岛",成为汉江流域的一颗耀眼明珠.  相似文献   

16.
汉水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中华文化的母亲之河、也是孕育楚文化给予湖北文化决定性特色基因的父亲河。襄阳段汉江有"英雄之河、爱情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旅游之河"的突出特点。建议用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对待襄阳和汉水,确定襄阳成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城市的建设目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襄阳建设成为湖北省的龙头旅游景观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名城,把湖北汉水旅游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能值分析法,测算饮用水源地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计算出云蒙湖饮用水的真实价值,作为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结果显示,2016年云蒙湖饮用水真实价值为1.8×109元人民币,单位水资源真实价值为4.75元/m3,应将其视为该年度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综合采用水资源有偿使用、绿色金融、生态标识、基金运作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将水源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8.
汉水流域是全国三国文化核心区之一:三分鼎立,规划于隆中;三国肇基,得力于夏口;三国终结,策动于襄阳;三国文化,汉水为重。三国文化是汉水流域传统资源的优势文化。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必须立足襄阳,打造三国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走出汉水,建设湖北三国文化圈;放眼未来,让三国文化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湖北汉江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北汉江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可以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度评价构建了水资源短缺评价体系,并用于评价湖北汉江流域9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湖北汉江流域属于低度水资源短缺风险.9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襄阳、天门、孝感、武汉、荆门、潜江、仙桃、十堰、神农架林区;其中襄阳属于极高度水资源短缺风险;天门、孝感、武汉、荆门等4个行政区属于高度水资源短缺风险;潜江、仙桃等2个行政区属于中度水资源短缺风险,接近低度风险;十堰、神农架林区等2个行政区属于低度水资源短缺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