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兰球比赛的最后15分里,至少从表面上来看,A队领先10分并且完全控制了场上局势。这时,B队采用了全场紧逼防守,扰乱了A队的阵脚,使A队失去了平衡,出现了场上混乱。比赛的主动权便由A队转向B队,此局面一直持续到终场。这种情况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甚至对每一个队都可能出现。许多教练都经历了胜利和失败,如果你是赢球的一方,这种滋味就像蜜一样甜;如果你是失利的一方,就像吞下了生洋葱、十分难咽,那种滋味会使得你直想哭。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我们遇到许多队都使用2—3区域联防及其变化(如半场紧逼或场角夹击),迫使我们提出了多套区域进攻战术。任何有效的区域进攻都应当利用传球和队员的跑动来打乱对方的防守,并使进攻队员插入到防守空档。我们提出的1—3—1区域进攻成攻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论你的队员身高如何,在和任何球队比赛时,这种进攻战术都可以很好地组织起内线和外围的进攻。  相似文献   

3.
几乎每一个大学兰球队的防守战术都越来越重视全场紧逼了,那些后备力量很强、队员快速灵活的队采用它作为防守的主要手段。其他所有各队在比赛的各个关键时刻为了缩小比分差距,或是为了改变比赛速度都采用了这一战术。在分析某些破紧逼防守的进攻战术方案时可以得出以下战术是最好的结论:1.用时时跟进的方法以抵消守方的夹击:2.两个高大队员站位于前场两角,或者一个在底线,一个在中  相似文献   

4.
全场紧逼防守常使进攻队在试图将物推进到前场时遭受挫折。这对教练来说也许是最棘手的时刻,而他和队员们只好眼看着这一阶段的比赛失利。许多关键比赛的丢失,正是由于该队没有对付全场紧逼防守的方法。这种防守常常是随着球成死球,  相似文献   

5.
1—2—1—1全场紧逼在控制比赛速度上是行之有效的。除队员减少不必要的犯规以外,控制对手的打法,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是比赛中紧逼取得主动权的关键。图一所示的是防守的基本位置,1号队员在全队配合中是速度最快、防守最优秀的  相似文献   

6.
第五讲:防守原则一个高水平的队起码要具备以下三点条件: ①良好的身体素质; ②扎实的个人技术; ③对攻防原理的深刻理解。在比赛中,一个队往往需要用50%的时间进行防守。所以,如果防守很差就会失败。防守人员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①始终正面对着球,不让球转移到防守队员身后; ②尽力防止进攻队员接球后转身进攻; ③要能识破对方的进攻意图; ④阻止对方射门; ⑤伺机抢断球。防守的第一条原则是紧逼。通过紧逼迫使对方停止向纵深发展。一旦进攻失误,立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紧逼?     
虽说不是每个队都能够组织很有威胁的紧逼防守,但是有一种紧逼可适合任何一个球队。这种紧逼防守在各种级别的比赛中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就一定会收到成效。十五年来,我们每年都采用紧逼,我们只有一名出色的大个队员。去年我们仅有一名6呎2吋的中锋,但我们还是取得卅锦标赛的半决赛权。我们采用全场紧逼防守,能  相似文献   

8.
在这次比赛季节中,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运用要比以往更多。在对手投篮命中后,很多球队就运用全场紧逼防守,很多俱乐部队不时地运用它来改变比赛的节奏。也有许多队直到下半时开始才运用全场紧逼,以避免比赛中很早就造成过多的犯规。还有一些队则根据比赛的情况来运用全场紧逼的战术。 全场紧逼的方法变化很多。可以从严密的紧逼人盯人防守到1~2~1~1或2~2~  相似文献   

9.
卢广义 《体育教学》2011,(10):77-77
案例:今天是宁波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的第一天,这场是男子乙组的比赛,参赛队员都是1999年以后出生的小学生。比赛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片段:A队大比分领先,当B队进攻时,队员A1防守B1,B1在运球急起时因自身重心不稳而滑倒在地上,  相似文献   

10.
一、区域紧逼夹击防守的好处: 现代篮球运动中,积极的攻击性的集体性的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已被广泛采用了。我认为,在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中,特别是身材不高的球队的训练中,要特别重视防守训练。要让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技术与战术配合。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紧逼夹击防守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自觉地贯彻在训练和比赛中。近几年来,篮球运动比赛朝着更加剧烈、对抗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比赛剧烈、对抗性强,突出地表现在防守的攻击性和集体性上。因此,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大胆采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加大比赛强度。这种防守的好处,在于它对对方能施加较大的压力,给对方在进攻配合上造成更大的困难,延误其进攻时间,破坏、影响其进攻配合,迫使对方思想紧张和在进攻战术上的大量失误、违例。而对我方则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创造更多更有利的快攻机会。  相似文献   

11.
全场紧逼防守常使进攻队在试图向前推进过程中失球。也许最使一个教练感到难进的就是在本地球迷面前,他的球队竟不能把球推进到前场。在许多情况中,关键比赛中失利的球队,往往就是不能对付对方的全场紧逼防守。这种紧逼防守,通常是在成“死球”情况下,当进攻队在端线篮下准备发球时采用的。一些以防守见长的教练,还会利用多变性的综合防守战术来迷惑进攻队,  相似文献   

12.
当前篮球比赛日趋紧张,激烈,场上变化瞬息万千。防守技战术固然是体现防守实力的基础,然而为了更好的发挥防守战术的攻击作用,教练员和场上核心队员若能把握住比赛的脉搏,根据场上瞬间微小的变化,及时合理的变换防守战术,无疑会对防守的攻击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赛实践证明,由于适时变換防守战术而转变战局,争得主动的战例不胜枚举。例如:从录相中看到一九八一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美国大学生队与苏联队的一场决赛,由于美国大学生队频繁突然性地运用全场防守,前场断截球竟达6次,并有3次直接得分。美国队防守战术变换适时,有力,给比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如:一九七八年北京国际篮球邀请賽,中国队与罗马尼亚的一场比赛,前半时罗队使用半场盯人战术,中国队突破穿插打的顺利,以43∶31领先,下半时罗队改用联防战术,中国队不能适  相似文献   

13.
1—3—1混合防守是将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两种防守形式的优点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防守配合。在1—3—1混合防守中,重点是紧逼、控制在中锋区域内的任何进攻队员和通过堵截传球路线,阻止转移传球。图一见80页,是防守的基本落位形式。基本原则 X_1必须迫使控制球的队员,向两侧的边线移动,阻止朝罚球区内切入。 X_3和X_4在阻止向内线传球的前提下,可尽量迫使对方向边线移动,扩大两侧的防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教练员中,对于防守有两种不同类形的指导——人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在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以及关键时刻仍能保持良好的防守位置时,我们对持球人都实行紧逼防守,这会帮助我们尽力与身材高大的球队进行对抗。在这一点上,将会证明,我并不反对区域联防或人盯人这样的基本的防守阵形。然而,我们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必将会收到更为积极的效果;也更能使观众对比赛留下美好的印象。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1—1—3半场区域紧逼战术(图1)。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梁祖强 《体育学刊》2004,11(3):111-113
以广东省大运会男篮丙组赛中采用紧逼防守和破紧逼防守的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队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队的相关比赛为例,探讨了紧逼防守的特征及效果,总结了破紧逼防守的赛前训练和实战经验。  相似文献   

16.
传接球是篮球运动的重要进攻技术之一,在比赛中,传接球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战术配合的质量和比赛的胜负。在当今高速度、强对抗、争夺激烈的现代篮球比赛场上,面对对手带有攻击性的紧逼式防守,如何更好地发挥传接球的攻击威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更好地使传接球技术真正的成为比赛场上队员之间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充分调动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更好地击破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首先要对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的特点和规律有充分的了解,并能针对性地根据本队情况组织各种进攻配合。在进攻中,场上五名队员思想要高度统一,行动要协调一致,尽量争取在对方未构成集体防守布局时,就迅速发动进攻。要求运动员善于在快速中摆脱防守,利用掩护、策应、传切、突分等配合,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对防守的压力,瓦解对方的士气,为进一步争得场上的主动权创造有利条件。一、进攻全场紧逼人盯人  相似文献   

18.
自篮球规则增加了远投得3分的规定以来,防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防守范围扩大和半场紧逼人盯人防守的运用增多。对付半场紧逼人盯人防守的一种进攻手段是简化战术配合,应空出局部区域,给一打一能力强或被防守技术较差的队员盯着的队员进行单个攻击制造机会。  相似文献   

19.
在冰球比赛中,队员经常因犯规被罚出场,这就导致比赛双方场上队员人数不等。在一些重大比赛中,队员被罚出场总时间往往超过比赛时间的15%。例如:1979年世界冰球锦标赛,八个队在三十二场1920分钟比赛时间里,队员受罚总时间681分钟,平均每个队每场比赛队员被罚出场10分38秒,占正个比赛时间的17.7%(表一)。  相似文献   

20.
当比赛临近结束落后五、六分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许多教练员会被迫采用三分投篮打法,以图挽回败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加强内线防守的同时又阻止对方外线三分投篮和堵截运球突破就成为防守面临的课程。我们利用3—2区域防守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三个防守队员按照区域盯人方法防守对方三名外线投篮队员,两个队员防守对方内线进攻队员,使其难以为三分投篮队员做进攻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