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史学史上,《五行志》因内容“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而长期遭受质疑和冷落。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史和人文学科研究新领域、新方法的开拓创新,学者开始对《五行志》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20世纪有关魏晋南北朝正史《五行志》的研究散见于各类论著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80年代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五行志》性质的界定;80年代后则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及论著,并梳理出一些研究价值。近年来的若干专题性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五行志》特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书·五行志》由于其编撰体例和承载的"迷信谶纬"思想,而备受批评和冷落,相对于《汉书》整体研究来说,有关它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近来,对其研究有升温的趋势,内容也涉及到多方面。基于此,主要从《五行志》的创作意图、思想和价值考论方面,审视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于1934年至1937年在北平创办的《禹贡》半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始,对《禹贡》半月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发表了不少论著,这些论著既有对其创办情况、刊物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的,也有探讨其对中国学术和社会影响的。文章对近五十年来的《禹贡》半月刊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对将来要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荡寇志》"反动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摆脱阶级论的政治思维,《荡寇志》的人物、叙事艺术、认识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对作品的主旨却往往避而不谈。立足于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来考察,可以发现,《荡寇志》与其他水浒小说一样,都是古代士人救世情结的流露,《荡寇志》以救世为宗旨。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目录辨证,乃《诗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20世纪《诗品》研究论著《目录》,不宜忽视英、法等国的研究论著。国学专刊社的"出世"与《国学专刊》的史实,值得发掘与关注。上世纪初,陈衍先生受聘厦门大学期间,致力促进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与研究,其《诗品平议》与国学专刊社诸史实,宜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6.
王昌忠博士的学术论著《扩散的综合性——1990年代诗歌写作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置于"综合性"的视野中,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言说和把握。本文通过揭示论著在研究20世纪90年代诗歌取得的积极成果,客观、合理地阐述了论著的学理深度、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9.
《周礼》一书列为"三礼"之首,甚为历代经学家所重视,但是它同时也是十三经中问题与难点最多的一部,对此书的纷争也最多。但"《周礼》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历经两千年未有定论,直到今天仍是学者讨论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推动《周礼》研究,笔者试着对百年来的"《周礼》作者与成书年代"研究的成果作一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以便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一些基础的工作。1.大陆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研究主要是经学史方面的研究,在文字解诂、音义注疏、文献辨伪、有关名物制度的考证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摸索研究《周礼》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初至40年代肯定艺术、否定思想,50至70年代思想艺术全否定,80年代至今重视文本回归理性。从内容来看又可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分析《荡寇志》的思想性,二是揭示《荡寇志》的人物形象,三是从哲学角度研究《荡寇志》,四是从接受史的角度研究,五是从续书的角度研究《荡寇志》,六是讨论《荡寇志》的现代性。但迄今对《荡寇志》的研究仍存在着深度不够的问题,这影响到了对《荡寇志》的公允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荡寇志》应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向导》周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章就《向导》周报的主编、经费、蔡和森对《向导》周报的贡献、《向导》周报与主要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向导》周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等问题作一学术史的回顾,并就《向导》周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优秀的小城镇小说《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和《浮躁》,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走向: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对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境,延展至今,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的一个强大推动力,改变了该学科的研究格局,成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本文以80年代为时间限度,考察了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到《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及相关现象,阐述了在特定语境中,"现代性"与"现代化"交互使用,取代沿用甚久的"革命——阶级分析"范式,建立"现代性——启蒙话语"范式的学术进程,并且对其中一些关节点予以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文选》学研究的情况看,前半世纪的研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造成了"选学"比较沉寂的局面,后半世纪,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选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尽管如此,黄侃、高步瀛二氏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高峰。20世纪初发现的许多写、钞本并没有引起当代中国"选学"研究者的足够注意,但在海外如日本,却有很深入的研究。海外"选学"研究的兴起,是20世纪的一大成绩,标志着"选学"研究的世界化,是传统"选学"所不具备的内容,也是中国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之一。就《文选》研究的理论内容而言,海外"新选学"和中国当代学者在诸如《文选》的编者、体例、编辑宗旨、文体分类,以及《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与相关典籍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在《文选》的版本研究上,却是"新选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自20世纪初人种志在西方人类学中确立其方法霸主地位之后,一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将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萌发了教育人种志的雏形。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以及教育人类学的诞生,教育人种志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正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使得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纵深发展,并诞生了学校教育人种志。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学"在俄罗斯文艺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显学"。中国的高尔基学也经历了百年的漫长历程,大致形成四个阶段,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隶属于第四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由《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和《高尔基晚节及其他》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陈寿朋先生持论公允、资料翔实的论著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专志作为地方志的一个分支,滥觞于两汉时期,之后,它的发展一度兴盛。但在青海,它的编纂相对薄弱,仅在清季以来修纂有藏文版《塔尔寺志》、《隆务寺志》等数种。青海省大规模修纂专志的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专志种类的划分趋细,行业涉及趋广,并涌现了一批良乘佳构,《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就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部力作。《建置沿革志》由概述、正文(分8章)组,凡42万字,全面系统地陈述了自汉以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关于《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4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资料与见解。对近10年的有关研究予以述要,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相似文献   

19.
相比较于对鲁迅小说、散文、杂文等文体汗牛充栋的研究,《两地书》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两地书》在1933年出版后,文学界出现了一些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学术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读后感,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喜恶,还没有上升到深层的学理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两地书》的研究文章出现,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这才使得《两地书》的研究呈现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格局。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鲁、许的爱情见证;资料研究;原信与《两地书》的比较研究;"编辑作品"还是"合著作品"以及专著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和挖掘《两地书》所涵盖的独特价值,对丰富和深入鲁迅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