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应新 《收藏》2008,(6):88-95
本刊2008年1斯刊发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在玉器研究者及收藏者间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藏友打电话给编辑部,认为戴文对一批新见齐家文化玉器加以认定,值得赞扬。也有很多藏友打来电话或撰写文章,认为这批玉器的玉质、工艺都 有明显问题,纯属赝品,有的还指称其为近时兰州或甘肃某地所造。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本期我们推出“聚焦齐家文化玉器”专题,发表戴先生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另一篇文章《兰州齐家文化玉琮记述》;同时刊发陈国英、李江平、李焕三位先生《齐家文化玉器初探》一文,介绍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工艺、沁色等特征;以及檀瑞林先生《真假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刘继涛先生《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二文,对戴文商榷、质疑。本刊提倡学术民主,鼓励不同意见的互相辩难。我们认为,这对净化收藏市场,规范收藏行为,提高鉴赏水平,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檀瑞林 《收藏》2009,(7):98-100
《收藏》志于2008年第6期推出了《聚焦齐家文化玉器》专题,刊出一组介绍齐家文化玉器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为开展齐家文化玉器的讨论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齐家文化玉器多方面的信息,这对齐家古玉收藏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赵顺平 《收藏》2009,(5):163-163
作为一名齐家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相关的信息。今年《收藏》杂志第1期、第6期相继刊登有齐家文化玉器的文章,读后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8,(11):85-85
《收藏》2008年6期发表了檀瑞林《真假传世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和刘继涛《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二文,质疑《收藏》2008年1期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相似文献   

5.
有幸结识齐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爱齐家文化玉器,不仅仅因为地处齐家文化发源地域,占据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所独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们。材质好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  相似文献   

6.
陈国英  李江平  李焕 《收藏》2008,(6):96-98
齐家文化与齐家文化玉器的时代与分布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发现丁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其文化特征为:1.有相当部分颜色与器形独具特征的陶器;2.出现了红铜器与部分青铜器。  相似文献   

7.
戴应新 《收藏》2008,(1):117-121
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义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肢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  相似文献   

8.
伏思省 《收藏》2008,(11):86-87
文物辨析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观察和研究实物,不可妄下断语。拜读(《收藏》2008年6期檀瑞林等先生《真假传世齐家文化玉器辨析》等文后,感到檀先生等仅凭几幅图片就对戴应新先生《观齐家文化玉器》《收藏》2008年1期(以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此文)。《兰州齐家文化玉琮记述》二文加以武断的否定,有失公允。作为戴文引用部分器物的收减者,一个当事人,笔者不能不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9.
陈作发 《收藏》2009,(12):78-79
读了边强、杜义德先生发表在2008年第11期《收藏》杂志上的文章《齐家玉器是我国古玉文化的核心》(以下简称边文),对二位先生关于齐家玉器的重要性论述十分欣赏,但对其“单核心论”一说有异议。笔者的观点是多源论,就是说,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并行着红山、凌家滩、良渚、龙山、齐家……多支玉文化,它们自成系列,各有特色,并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兼容并蓄,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阎玖 《收藏》2009,(4):149-149
甘肃庄浪县博物馆刘继涛质疑戴应新《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说:“戴应新《新见齐家文化玉器》刊一件素面玉玕和牙璋,笔者在六七年前就亲眼见到,属伪造品。”我特此向贵刊阐明事实真相。刘继涛根本没见到这两件玉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