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  相似文献   

2.
去年第11期《中国记者》讨论了“新闻伤害”问题,这的确是当前新闻界碰到的新问题。如何评论企业名誉纠纷中的记者行为? 在我个人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种种因素无意中伤害了报道对象,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可称之为“误伤”。“误伤”之误,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3.
本刊第四期发表郁文同志《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一文以后,一些读者来信对新闻职称改革提出了不少问题,希望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本刊记者为此走访了全国新闻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在他们的帮助下编写了这篇问答。  相似文献   

4.
本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先生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发表后,广东一家报业集团总编辑批示“供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参阅”,由此引起一场讨论。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上确实应注意有所控制与回避;也有人提出,“希望新闻”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变成“假大空”的高调宣传?同时《,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在此,我们摘要编发这组讨论文章,一方面希望能够开拓读者视野、启发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提倡广东新闻界同行重视业务研究、活跃讨论空气的良好作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6.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7.
在11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本刊对新闻界的老前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穆青同志进行了专访。 记者:从您从事新闻工作的亲身经历看,您认为新闻工作者对我们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的特殊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穆青:我是从1942年进入延安《解放日报》起开始新闻生涯的。那时我还不懂得怎样做新闻工作,甚至还不大愿意做记者。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当记者“满天飞”怎么行呢?但我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张沪     
《一个“场外记者”》在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刊出后,象石子掉进池水击动片片涟漪,在新闻界引起了回响。有的同志为记者采访受到限制鸣不平,还有不少同志对张沪的“韧性采访精神”表示赞扬。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去北京晚报了解这位“场外记者”的好经验。问到编辑部里的同志,都向我称赞张沪。只有张沪自己,一再说明,她三十年前参加了新闻工作,现在才开始学步,只能算个“老学徒”。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13.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5.
默言 《新闻记者》2006,(2):34-34
本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先生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发表后,广东一家报业集团总编辑批示“供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参阅”,由此引起一场讨论。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上确实应注意有所控制与回避:也有人提出,“希望新闻”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变成“假大空”的高调宣传?同时,《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在此,我们摘要编发这组讨论文章,一方面希望能够开拓读者视野、启发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提倡广东新闻界同行重视业务研究、活跃讨论空气的良好作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总第1期—总第12期)致读者本刊编辑部1.1 每月评论新闻界当前的一件大事奕见2.1端正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奕见3.1现在需要迈开坚定的步伐方兴4.1努力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易仅5.1振奋精神加速新闻改革.易仅6.1努力提高宣传艺术维思7.1为十三大做好舆论准备奕见8.1也谈改革的宣传与宣传的改革易仪9.1新闻报道中的新突破成奕10.1学习和宣传好十三大精神邓晋11.1历史性的突破本刊评论员12.6 重要文章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穆青同志就新华社改革问题 答本刊记者问1.6扑面而来的竞争之风庞炳庵1.9深化对新闻改革的认识郭超人2.6刘宾雁怎样歪…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3期《福建日报通讯》刊登了一条《来函更正》,这是湖南日报总编室写给福建日报总编室的。函中讲:“你室编印的1981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的《新闻界新闻》专栏中,介绍本报评定编辑、记者职称的简讯,有些事实不符,请予以更正。……。”《福建日报通讯》的编者在刊登这则《来函更正》时,加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四期《新闻战线》,在本刊评论员文章《新闻界整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提出:“对读者缺少责任心,工作秩序中存在‘脏、乱、差’现象,就需要进行认真的整顿”,我是非常赞同的。目前,这种对读者不负责任,工作秩序中的“脏、乱、差”现象,不但存在,而且还较为严重。请看如下事例:湖南日报4月9日  相似文献   

20.
《赠给中学生的医学杂志》一稿(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最后一段说:“第一期《大众医学》介绍了已故著名的中国免疫专家谢毓晋的生平,谢曾是本刊的第一位总编辑。”这其中的“本刊”是指的谁?从文字逻辑上推理,消息是新华社记者写的,登在新华社的新闻稿上,那“本刊”应该指的是新华社新闻稿。而实际上这里的“本刊”指的是《大众医学》。因此,我们在转述时就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