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行政不作为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言的一种违法行政行为。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遏制行政不作为的泛滥。同时,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使受害者得到法律救济以及追究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之探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救济在我国并未得到系统的规定,仍存在较多缺憾。其中,拓展行政不作为诉讼的受案范围、厘定行政不作为诉讼的举证责任、明确行政不作为诉讼的救济形式,当为对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进行完善和系统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行政不作为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规制,对行政不作为致相对人权益损害的救济途径也十分有限,今后应通过完善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或者行政不作为而侵犯公共利益的情形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从公共行政变迁、行政权力扩张、行政主体多元化,以及行政诉讼法功能的转变和现行行政诉讼法的制度缺失等方面分析我国出现行政公权力侵犯或不作为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对行政公法制度变迁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机制作出客观、中肯的解释和说明的行政公诉理论。  相似文献   

5.
行政不作为的性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行为可分为行政作为行政不作为;当前理论界常把行政不作为看作是违法行政行为,笔认为,行政不作为并非都是违法行政行为,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发展,合法的行政不作为将会大量出现。行政不作为从其性质上分为合法行政不作为和违法行政不作为。笔力图从性质上界定行政不作为的内涵及其分类,为理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行政不作为的违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损害。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立法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等。一旦发生不作为的行为,行政相对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司法救济;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制止不作为的行为,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静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5):50-51,55
行政行为分为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当前理论界常把行政不作为认定为是违法行政行为。笔者认为,只有界定了行政不作为的内涵,弄清了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区分行政不作为和违法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言的。行政不作为违法与行政作为违法一样会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对于行政不作为的概念学界尚无定论。作者尝试结合“法定义务”标准及“法律关系”标准来重新界定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9.
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有积极实施行政职责的义务而不实施的违法行政行为。而建立与加强对行政不作为的立法监控是减少行政不作为产生的有效方式。立法者应考虑从行政提序原则、行政程序制度等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因行政主体不作为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时应负的责任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因行政主体未履行其法定义务,从而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或公民人身伤亡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从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入手,详细分析了行政不作为违法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要件,即行政不作为违法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行政不作为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违法损害事实及不作为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报纸分类广告是我国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现阶段,报纸分类广告经营策略是:培育大众广告观念,充分挖掘分类广告资源;坚持广告内容、版面创新;积极推行广告代理制;提高广告服务水平和质量;灵活制定广告价格策略;实施差异化广告经营策略;发展报纸媒体在线分类广告。  相似文献   

12.
行政机关做出的明显重大违法行为,如乱摊派、罚款不出示收据等,在行政法学中被称为无效行政行为,我国个别法律、法规对此规定了行政抵抗权。然而,由于对行政抵抗权法理学基础认识不充分,行政相对人心存疑虑,行政机关心怀抵触,影响了权利的实现。行政抵抗权的三个法理学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基本人权理论和权利救济理论。我国应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经验,在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中规定行政抵抗权。  相似文献   

13.
关于行政滥用职权的范围和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学术界有关滥用职权的范围和性质的主流观点缺乏充分的论据支持,是不能成立的。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察分析,文章指出;滥用职权的范围不限于自由裁量权,任何一种行政职权都可以成为滥用的对象;滥用自由裁量权不属于违法行政而是不当行政。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行为是国家机关赋予行政工作人员履行特定职责的行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工作人员必须依据特定的职责实施管理和服务行为,如果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当为能为而不为”,即构成行政不作为。当这种不作为行为对法益造成严重侵犯,通过其他部门法不足以有效规制的时候,运用刑法也不啻为一项规制惩罚该行为的有效手段。现行刑法,行政不作为主要涉及渎职犯罪一章,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可谓是本章中最重要的两个罪名。结合法理与案例,探讨行政不作为与这两个罪名的关联、行政不作为与不作为犯罪的关联,以期探寻行政不作为的刑事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5.
行政登记行为的法律性质在理论上始终存在争议,对此行为的救济途径也莫衷一是.行政登记的法律性质,宜分为两种性质,即设立与注销登记属于强制性登记的行政许可行为;变更登记与备案登记属于不产生强制效力的宣示性登记的准行政行为,应当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为分别给予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当前提高行政机关执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行政机关履行作为义务的能力,那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重点也应关注司法权对不履行作为义务行为的审查。本文旨在行政审判实践对不履行法定职责审查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不作为理论研究之共识,提出不履行特定作为义务之行政行为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件,以促进行政诉讼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贵州黄平县教育局推广“小学生为过往车辆敬礼”礼仪的行为,说明了当前教育行政价值理念的迷失。首先,该行为是越权的不合理的行政指导行为。而合法合理恰是教育行政价值的底线。其次,该行为中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恪守教育中立的理念,侵犯了学生的良心自由。最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意识教育行政应当以教育权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由于传统理论对行政机关内部行为的认识存在偏颇,使得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寻求有效的救济途径。本文以内部行政行为之一“行政追偿决定行为”的性质界定为起端,探析了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急剧衰弱、民主法治、人权保障逐步高涨的背景下,当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应当拥有完全的救济权,以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