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反腐败的报道有一种反常现象,往往是腐败官员的职务越高,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是关心,但媒体却越是谨小慎微、惜墨如金,就拿因“生活腐化堕落,情节严重”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被免职这条新闻来说吧,读者对反腐工作能够钓出这样的“大鱼”是拍手称快,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却又让人快不起来。这样全国百姓都很关注的大新闻,媒体却用寥寥数语——“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今天(6月11日,笔者注)审议认为,刘志华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2.
报摊上喊得最响的声音是:“快看快看,北京市副市长被免职”,网站当日新闻点击率排行第一的是“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因生活腐化堕落被免去职务”,媒体报道最为珍惜笔墨.最没有体现新闻媒体作为“寻求真相的职业”特点的也同样是这条新闻。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6,(22):10-10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11日审议认为,关于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生活腐化堕落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鉴于刘志华的行为已违反党纪、政纪,中央纪委、监察部决定对其立案审查。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自己,就越是应该拿出精粹的作品以飨大家。把新闻写好,并非易事。有些新闻,看了好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些新闻,题目很大,内容不多,看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 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媒体对滚动发展的新闻搞连续报道、延伸式连续报道,读者是欢迎的。媒体发出这样的延伸报道挖掘了新闻资源的潜在内涵,充分发挥了它的传播功能。常言道真理超越半步就走向荒谬。近几年媒体对涉及娱乐圈体育界的名人、明星的私事也热衷于搞延伸  相似文献   

7.
蒋明 《青年记者》2017,(30):67-68
以严肃深刻而著称的深度报道,一直是构成纸媒严肃新闻的核心内容,被视为纸媒特别是党报的“拳头产品”.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多年形成的媒体生态,让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一些纸媒对是否需要坚守深度报道产生了犹疑.事实上,媒体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纸媒为受众提供独家的、高品质的深度报道,打造深度报道精品栏目,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如果留心就不骓发现,有些报纸在报道色情、暴力、凶杀等方面的新闻时,其操作是非常“投入”的。那些对“三陪女”“工作”时的细节的描写,对犯罪分带到现场,让读者亲眼目击。对这样的报道,某编辑的解释是:读者喜欢,我们完全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报道和披露,同样要遵守这一条规则。问题在于,某些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0.
正大型活动报道是一家媒体经济新闻部承担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大连,烟花爆竹节、中国经济论坛、赏槐会、大交会、软交会、啤酒节、服装节、春夏秋季房展会……各种大型活动连续不断,报道好每项大型活动,对大连日报社经济新闻部来说无疑是场大考。因为在对这些活动的新闻报道中,独享新闻资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随着新闻理念的转变,各个媒体对这些大型活动都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开始以各自的包装与策划挖掘其中的生动性与鲜活性,越是这样的大型活动报道,新闻竞争越是激烈。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策划  相似文献   

11.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个别媒体曾报道“凶手是中国留学生”.有些媒体也跟风加以传播。对此.竞报、北京青年报先后以《面对爆炸新闻的媒体责任》、《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为题发表评论说:“面对爆炸新闻的‘诱惑’.如何能表现得更成熟和自律、肩负起社会责任.是中国媒体需要恩考的”:“越是这种影响巨大、拼抢激烈的新闻事件.媒体越要谨守职业道德.务必做到准确、客观、翔实。”  相似文献   

12.
许良 《新闻实践》2002,(2):59-60
跑时政新闻的记者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烦恼事:有时某个“线内”事件许多媒体都已经获悉情况,但自己却还蒙在鼓里,没有及时从正常渠道得到任何信息造成“漏报”。如何突破种种障碍,抢先及时地抓到最新发生的新闻,特别是如何及时抓到某些行业“鲜活”的批评性新闻,是从事时政报道的记者所需要探讨的。下面笔者就这一方面的思考提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5,(6)
科技新闻怎样获得读者科技新闻常被称作“对知识的报道”,它面对的多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及术语。写作中简单照搬术语是很省事的,但这样写出的报道只会赶跑大多数读者。因此,科技新闻写作的难点就在于:用普通人熟悉的“说法”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得通俗、明白、富...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立台”列为工作重心之一,并要求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及播出机构也要清醒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立台”是巩固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党办媒体的使命责任、本质属性、发展之基,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改革越是深化,广播电视媒体越要推进“新闻立台”的理念与实践。“新闻立台”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倡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书写的是历史的草稿。求真、务实、冷静、慎重,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品质,是新闻媒体的秉性。而浮光掠影、弄虚作假、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则是新闻之大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记者和媒体常常犯忌,甚至犯大忌。最近,不时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今天报道了 A,明天 A 就被否定;这家报纸报道 B,紧接着那家报纸随即指责 B 乃假新闻;媒体煞有介串地报道某某人怎么了,当事人却立马矢口否认……让读者莫名其妙,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7.
凌坚 《传媒观察》2003,(2):40-41
在当代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异质媒体也好,同质媒体也好,竞争的焦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新闻的竞争上。有的主打本土新闻,有的主攻焦点新闻,有的千方百计做好深度报道,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纵观新闻做得好的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他们基本上都把握了这样一个规律——以较新的新闻采编理念全力凸现新闻的显著度,从而赢得新闻竞争的主动权,占据新闻竞争的制高点,进而赢得读者和市场。  相似文献   

18.
李家连  郭燕 《新闻实践》2012,(11):47-47
笔者发现,近年来在破解农产品卖难上。地方报纸仅靠单打独斗式的单向报道,在媒体与读者之间难以形成共鸣点,效果并不明显。2012年四五月份。萧山日报策划了两场专门破解农产品卖难的专题活动报道,走出了一条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活动报道创新之路,亦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媒体的影响力。一、纸媒主导:使劲吆喝,策划活动解卖难综观地方媒体,近几年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上似乎“黔驴技穷”、作用乏力。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样的卖难年年有、年年报,媒体和记者产生了“新闻疲劳”:另一方面读者产生了“视觉麻痹”,对媒体推出的“农产品卖难”报道“不领情”。当萧山日报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传统媒体萧山日报与新媒体萧山网、萧山手机报、萧山日报微博互动共存的格局后,萧山日报社就致力于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双赢的新路。其中做好三农报道、破解农产品卖难就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13日推出的“新华观点”专栏凝聚着新华社编辑记者们在新境界里的审慎选择和可贵探索。新闻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时效、信息量和深度的竞争,电视和网络使新闻的时效和信息量产生了飞跃。相比之下,分析性、背景性、全景式的深度报道明显不足,而在社会激烈变革、转型时期,深度报道是读者迫切需要的。同时,驾驭这样的报道,必须具有新闻品牌的权威性,才能引起媒体和读者的关注与信赖。近年来,虽然深度报道深受媒体的重视,但鲜有影响力大、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名牌专栏。“新华视点”瞄准这一市场不足与市场需求,应运而生,是开拓新…  相似文献   

20.
赵伟 《新闻爱好者》2005,(11):30-30
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新闻单位的宣传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大量报道,是媒体实现党的喉舌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也一直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内容,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万众瞩目。但长期以来,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媒体的版面和时段总是遵循着这样的惯例:不论新闻价值大小,只看职务高低,按官职大小设定章长短,安排时间版面,致使会议报道成了讲话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