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2.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3.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一、独:独一无二1、依托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和其他大众媒体相比,专业报记者由于最接近专业信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地市级电视市场,电视台主要是靠投放电视剧和民生新闻博弈市场,合计播出比重42%,收视比重50%。然而,随着中央台专业化频道不断扩张优势,30%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中央台的天下,地市台面临新的市场挑战。那么,除了电视剧和民生新闻,地市台又该开发什么节目争取更多的份额呢?前提是人、财、物投入是地市台力所能及的。一个新的“视点”已经让地市台看到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做为“小弟弟”的地市报、台的记者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名牌记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从现实总体上看,市地报、台记者与中央、省报台记者相比,成长速度要慢一些,成才率也明显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市地报、台记者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 首先,市地报台记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职业心理,把当记者只看成是谋取生活来源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以全新姿态应对广电改革时期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新时期地市电视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实力上,地市电视台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与中央台、省台相提并论。内在功力上,地市台的电视报道存在四个不足:写事的多,写人的少,或者可以说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受地域限制,考虑问题片面;跟风、赶时髦的多;报道形式单一,即常用“概念、数字加表态”的形式。而今又面临世界媒体的竞争,这就决定了地市电视台要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牢牢地把受众目标锁定在本地区的观众上。这就必须精办…  相似文献   

7.
赵军 《新闻窗》2013,(4):79-80
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地市台来说,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构建核心竞争力。地市台必须依托自身地域特色和资源等优势,在内容上紧紧贴近本土受众,打造本土化的特色栏目。在地市台的自办节目中,本土化新闻是地市台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国334个地市行政单位中,已有267家地市报。地市报摄影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创出优质“产品”,提高新闻照片在地市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虽说地方小报的覆盖面积、编采阵容,版面容量总的来说不如全国性大报,采访重大新闻的机遇也比不上大报记者。但大报有大报的长处,地方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唐代诗人窦庠诗云:“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世  相似文献   

9.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县级台(站)的通联工作,有其自身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结合县级台(站)接近群众,靠近生活的优势,从“联”字入手,在“联”字上做文章,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2.
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电视台节目的直接体现者,这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一直是各电视台,特别是地市台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上星台和各专业频道交相辉映,给本来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地市台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节目质量,争取更多的受众,作为电视台“形象大使”和“门面”的播音员、主持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主持人队伍,不仅是摆在主持人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衡量一个台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版面意识是报纸从业人员对版面的认知程度,包括对版面的内容、形式、栏目等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来讲,编辑的版面意识强于记者,文字记者的版面意识又强于摄影记者,这在一些地市报尤为明显。实际上,报纸版面形成的过程,是采编人员的版面意识由隐性走向显性的过程,版面意识越早趋于显性越有利于版面处理。在读图时代,地市报摄影记者“前移”版面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前移”版面意识是地市报摄影记者的必修课一、从版面需要看“前移”版面意识的必要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办报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向,也是地市报的办报优势。身处…  相似文献   

14.
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以全新姿态应对广电改革时期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新时期地市电视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实力上,地市电视台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与中央台、省台相提并论。内在功力上,地市台的电视报道存在四个不足:写事的多,写人的少,或者可以说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受地域限制,考虑问题片面;跟风、赶时髦的多;报道形式单一,即常用“概念、数字加表态”的形式。而今又面临世界媒体的竞争,这就决定了地市电视台要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牢牢地把受众目标锁定在本地区的观众上。这就必须精办栏目,把栏目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加大对电视品牌频道塑造的力度、强度,推出本地区自己的电视品牌。  相似文献   

15.
丁浩宇  许立菊  邓一凡 《传媒》2020,(10):68-70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是当下媒体急缺的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市党报面临人才流失、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仙桃日报社在年轻记者中开展“勇当新闻特种兵,争当优秀媒体人”活动,收到了“培训指导增情怀、点评引导添素养、师傅向导转作风、考核督导出精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时间上贴近,多发昨日新闻、今日新闻,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对纸质媒体来讲,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媒体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省级晚报的叠数、版数比地市晚报多,  相似文献   

17.
郑志荣 《新闻界》2000,(5):47-48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社论、评论、理论文章,这“三论”是党报的 “强项”和“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强项”和“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浅见。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大优势,也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宣传。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邓小平同志创造…  相似文献   

18.
地方报台的小记者(包括通讯员)碰在一起,谈到新闻,常常羡慕中央报台记者的天地广阔,行动自由,信息灵通,见识广,写出的报道影响大,有分量;而自己蜗居一隅,天地狭小,遇上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命中注定”也难抓到什么“大鱼”,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毋庸讳言,中央记者采写报道确实比地方记者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但是,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记者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如中央记者,也有不少中央记者缺乏的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如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注意克服劣势,地方记者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地方记者与中央记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地理优势。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重要的、有影响的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最上层或大都市,基层的工矿企业、乡村农家、街道里弄等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地方记者在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新闻时,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离得最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20.
地市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在办好新闻节目上有一定的优势。要想发挥这种优势,就必须在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上下工夫。本文从信息容量、流量和当量三个方面论述了地市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