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可以说概括了赋的内容的两个方面。纵观两汉的赋作,体物赋数量最多,所托之物,大而至于京都、苑囿、宫殿,小而至于洞箫、长笛等等。这类赋一般都是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多角度地去“写物图貌”,却很少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类赋构成了汉赋的主流,所以提起汉赋人们便有“雕虫雾穀”之诮。但是,汉赋中还有一些言志抒情的作品,自贾谊以至赵壹,其间作者不少,也足以形成一个有统有绪的支流。我以为要想把握汉赋发展的全貌,对于汉代写志赋是不  相似文献   

3.
《文选》“设论”类共选录了三篇作品,从文体归属来看,应当归属于赋体文学.具体而言,“设论”类形式上的“设问而答”、题材上的“士不遇”、体物“铺采摘文”和写志“识时知命”均为赋体文学特征,故《文选》“设论”类可视为赋的再分文体.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辞赋发展史上,汉赋号称极盛。王国维视之为两汉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并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列。刘勰以“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来概括汉赋的特点;以“极声貌以穷文”、“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同上)指出其描绘客观事物的声貌,就如雕刻绘画那样维妙维肖。这里,刘勰主要是就汉  相似文献   

5.
体物,顾名思义,指作者对事物的表现。体物的“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体物这个概念最初被提出来时物是指景的,陆机《文賦》:“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诠赋》:“‘赋’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赋”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屈原、荀况的辞赋,以后一变而为铺采文的汉赋.再变而为抒情写志的魏晋赋,三变而为骈偶华丽的南北朝赋,四变而为韵散协和的唐宋赋。其演变过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潮流密切相连。从体裁、风格来看.骚体赋近于诗;经散体赋转变而为汉大赋.乃近于文;再经魏晋抒情赋转变而为南北朝骈赋,又近于诗;再经唐律赋转变而为宋以后的文赋.则又近于文。但究其实质,仍然非诗非文,只能以“辞赋”称之可耳!  相似文献   

7.
“铺采摛文”的说法最早源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他认为,“铺采摛文”是赋的外在形式特点,是一种铺陈文采的写法。然而从今日看来,这一写法的应用远远超出了赋的范围,甚至跨越了时空,贯穿古今。  相似文献   

8.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不同于其前时代之诗骚,亦与此后时代之俳赋、文赋、律赋有区别。其特质表现为在题材内容上“品物毕图”;在表达方式上,由于丽辞与夸饰等表现手法的大量运用,体物能“蔚似雕画”,写志能情繁理致,可谓“极声貌以穷文”;在结构体制上,有序,有正文,有乱,而遣辞造句,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9.
1985年, 我还是 益阳 师范 二年级的 学生。那 时文学 很盛行 ,周围很多同学 疯狂地 写诗 、写小 说,我 因为没有 文学天 赋,只能另 辟 蹊径 ,偷偷摸摸地 写了几 篇教 育论文 。 论 文 写 好 后 , 投 给 哪 家 刊 物呢? 由于 对《湖 南 教 育》印 象 最 深 ,我 未 加 思 索 就 在 信 封 上 写 下 了《湖南教 育》的 地 址 。 但 论 文 刚 一 投 到 邮 箱 我 就 有些 后 悔 。因 为 在 我 的 印 象 中 ,当 时的 教 育 杂 志 很 少 ,即 使 是 我 们 的 老师 要 在《湖 南 教 育》发 文 章 都 不 是一件 容 易 的事 情 。 …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相似文献   

12.
五月二十四日,接到“张志公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不禁为之一惊,我为失去恩师,为我国浯文教育界失去学术泰斗,深感无比悲痛。我是无名后学,这些年来,竞受到志公先生如此器重、奖掖、鼓励;感激追念,不能自已。 奖掖后学 我教中学语文,教高校现代汉语、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三十余年,一直私淑志公先生。特别是任教“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学”这门继续教育课程时,始感研究方法著作不多,而谈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尤其少,后在学习中发现,志公先生著作中讲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最多,也最深刻,最为切要。为应教学之需,便系统整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撰写《试论张志公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主义原则》一文,发表于1989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首篇,得到志公先生的青睐和器重。此年九月,他在住院期间给我写信说:”文中有的地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满族作家纳兰性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诗、词、文、赋各尽其妙。他的赋体文创作,一扫他本人词作中的婉丽凄清格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刘勰说,作赋要“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就是说要通过刻画客观事物来抒写作者情怀。纳兰性德的赋作,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的。他的《自鸣钟赋》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甲]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相似文献   

15.
《一棵小桃树》教学,大多借“知人论世”“互文材料”等外部资源建构“情志”的教学实践,这偏离了要将教学聚焦到“物”“志”关联思维的单元重点。以文本结尾“梦”的情感直陈关键句为切入口,梳理“梦”的相关句段,清晰透视《一棵小桃树》“叙写经历”刻画“形象”的文本特质。围绕“出生—成长—蜕变”梳理探究“小桃树”和“我”的相似形象,在向“内”生长的信息结构化处理中,还原出阅读《一棵小桃树》获取“志”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6.
陆机的修辞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逮意论。要求“意称物,文逮意”,“物”“意”“言”(文)的一致性,二、贵妍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符合文学语言规律和诗歌语言特征的。三、风格论。论述了语言风格同思想内容和文体的关系。四、创新论。主张语言具有独创性,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五、难能论。认识到“物”“意”“言”(文)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许结教授以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为家学渊源,注重桐城经学、桐城文献和桐城古文研究。他传承“诗教”流芳,致力中国文学思想史之建构,尤于汉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嘉惠学林。他孜孜于赋体文学研究,展开赋史、赋论到赋学的全方位深入探讨,又结合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史的潜心躬研,开拓出文学文本尤其是赋学文本与文化史互动研究的宏大领域。许结教授学有横通,“理到而辞达”,思有纵通,“博识而通贯”,其学思历程蕴涵“会通”之道。  相似文献   

1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9.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都流露出老庄色彩,并在言说仕途理想之外,表现归隐情怀。与此前“士不遇”赋多描写士人失意体验、实为牢骚呻吟之语不同,《显志赋》强调个人真情实感,实则开启赋体写志抒情、表达隐退之意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高三语文课本中,峻青写的《秋色赋》和该文首段中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两文,从两文题目的表面看,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仅是“色”、“声”一字之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文体呢?从平时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中学语文课里这类问题涉及不少。“赋”字所涉及的语句也屡见不鲜,而其义各有所指。在学生最先学《诗经》时,即碰到“风、雅、颂”和“比、兴、赋”。此处后者的“赋”并不指文体,而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初一一册语文中,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