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4.
①读《老王》,我们了解了老王,也了解了作者杨绛。作者的人品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杨绛的观念中,没有丝毫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老王可算是处在最低层了,钱家即使在那个时代也终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杨绛是那么平易近人。在杨绛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6.
老王     
看见他,我就想起了杨绛笔下的老王。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谁也不去关注他,他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为方便取笑他,同学们就叫他“老王”。  相似文献   

7.
一、检查预习,捕捉学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吧?是怎么预习的? (生分别从生字词认读、美词佳句积累、疑难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写作背景知识收集、作者详细信息整理等方面谈预习方法、收获和疑问.师相机引导点拨.) 二、拈精撮要,暴露矛盾 师: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要读懂《老王》这篇课文,哪一句话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听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杨绛的《老王》,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布置任务):文章告诉我们,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且画出文中表现老王"善良"特征的语段。学生:边读边画。全班交流:学生朗读画出"老王接送默存不要车钱""送大鸡蛋"等语段。总结:老王的确是一位善良的人。  相似文献   

9.
尹环 《考试周刊》2012,(62):22-22
杨绛先生的《老王》以作者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这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本性的纯朴善良,平淡的文字中深含的礼赞悲悯情怀和批判精神足以涤荡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一切是多么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勇于反思,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2.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3.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14.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入选沪教版、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种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底层人的善良人性,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听过很多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节课基本上都是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接着从描写的角度品味老王善良的心灵,并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最后拓展延伸出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主旨,这样的课初看水到渠成,但往往在探究"我"为什么"愧怍"时力不从心,只能浅尝辄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就文论文,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心",更没有走进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6.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7.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8.
<正>老王是北京人,是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一辆破三轮车活命;老王是田螺眼,住在破落大杂院的塌败小屋,无妻无子一个人活命;老王是杨绛下放到五七干校时认识的熟悉陌生人,是杨绛很多年后创作的《老王》中的老王。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语;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这是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重要的任务在于努力贴近文本特质,抵达文本的深层意蕴。借用李欣荣老师的话就是,应该“通过把握记人散文中人物特点来理解它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显示出的价值与意义,更要敏锐地体会到文字中或羚羊挂角、或热烈宣泄的作者情感及其流动轨迹,进而打开文本的意义世界”[1]。  相似文献   

20.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