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述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学不但是“授业”、“讲道”的过程,更是个“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交际,语文产生与言语交际存在与言语交际情境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正如朱绍禹先生说的“听先与说、说先与读、读先与写”。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之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论证柏拉图德性伦理学以“爱欲”为基础,以“德性即知识”和“德性足以幸福”为原则.尽管爱欲有欲望和理性的双重面相,但它借助审美机制可以使人从性爱转向爱善.同样,知识也有经验知识与自知之分,唯有后者才等同于德性.德性是灵魂的道德功能的完善,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德性足以幸福.  相似文献   

3.
正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德性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要求,而天然地蕴含着德性的语文对语文教师的德性修养提出了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诉求。语文教师在德性修养上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德性的一般内涵遮蔽。言语是探究语文教师德性的切入点,虔敬言语生命是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德性。语文的德性之师应该激发、呵护学生言语生命的表现欲求,这是语文教师德性形成的认识之本;语文教师还应该追求、创造言语表现的卓越境界,这是语文教师德性形成的能力之本。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其实他并不是青年。但他分明有着青年人的纯真、率真甚至天真;更可贵的是,他以民主与科学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我诙谐地称他为“五四青年”——“五四”者,乃“五十四岁”之简称也。我最初看到“黄玉峰”这个名字,是与“叛徒”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1999年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关于他的通讯,题目就叫《语文教学的叛徒》。标题中的“叛徒”二字并没有加引号,因为对于现行语文教学来说,黄玉峰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在他的班上,除了学校统一的期中考试和期  相似文献   

6.
黄玉峰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其实他并不是青年。但他分明有着青年人的纯真、率真甚至天真;更可贵的是,他以民主与科学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我诙谐地称他为“五四青年”——“五四”者,乃“五十四岁”之简称也。我最初看到“黄玉峰”这个名字,是与“叛徒”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1999年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关于他的通讯,题目就叫《语文教学的叛徒》。标题中的“叛徒”二字并没有加引号,因为对于现行语文教学来说,黄玉峰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在他的班上,除了学校统一的期中考试和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觉解”与“智慧”、“内圣外王之道”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天地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等二位冯先生基本哲学范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后经学时代,冯友兰先生和冯契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轨迹,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尤其是冯契先生的“智慧说”注重理论和德性的统一,哲学思维和人的德性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真善美、知情意的统一,重新恢复了哲学的理性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9.
作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而言语则是语言在作品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我们要培养的是善用语言的人”(皮特·科德)。因此,学习课文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是学习言语作品这个“例子”言说的策略与智慧,以期改善言语行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特级教师魏星《水》一课的教学,突出了以言语为本位,按照言语理解生成基本规律组织为写而读的活动,重塑了言意融通、为写择读的阅读教学对话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生为本”,应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中,基于生本理念,以学定教,以导助学,实现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以《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把握学情,明晰教学重难点;课中,创设情境,品读语句,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体悟,在欣赏美丽荷花的同时,自然地学习言语表达,积累精彩句段.  相似文献   

11.
杨方明 《成才之路》2021,(13):36-37
学校要注重实施师生“海量阅读”计划,建设书香校园,建立“屏读时代”名著导读网络教学模式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屏读时代”名著导读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明确“屏读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导读途径,在全校推进“屏读时代”名著导读课的开展,让学生在各种言语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语四声形成的原因,陈寅格先生认为是由于“转读”佛经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传人所致。通过对六朝的时期“转读”材料的专门考察证明、“转读”不但不是源自天竺之梵音,反而是僧人入晋后“适时”的结果,加之“转读唱导”在佛界中地位低下,因此“转读”自古有,也不能对汉语四声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为主干之传统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德性”和“道问学”,前者主要是指“发乎本心”、对性善的发挥与坚守,具体表现便是孝悌之道,由此推广开来便是仁民爱物的实现;后者虽然与向内反省之“尊德性”不同而表现为“格物穷理”,但这只是对本心的穷理、对性善的探究、对诚敬的融会,可谓修养学问的他种途径。对于师德楷模的种种说法只是传统“圣人理想”的现代演化。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之重创与反省,其具体出路在于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德性要体现于德行中,公私德分明并尊重私德,研究高深学问为大学之根本宗旨,探究学理并引导学生生发对学问之兴趣进而培养学问人格,为首要之师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困境突出体现在,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对教师教育的立场存在着模糊与误解,执着于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观,而忽视了教师教育所应具有的“博雅”传统.博雅精神的教师教育更关注作为“人”的教育者,要想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必然置放在“幸福”、“自由”、“德性”这一本质意义来理解儿童,理解教育.因此,任何有助于养成儿童之为完全人格、幸福人生、自主意识、德性伦理等方面的熏陶与涵养的功夫均是教师教育必然要考虑的内容.迈向博雅精神新时代的教师教育主要有三层境界,即意识境界、德性境界和心灵境界.意识境界追寻的是成为教育者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民主教育精神,德性境界寻绎的是教育者的“内心之修养,穷神之知化”的人文伦理精神,心灵境界上达的则是教育者的“大全之所悟,天地之参化”的人生幸福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用“文字”传递信息,语文与社会和生活形影不离,更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言语转化为语言的过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生活之中到处是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言语交际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借助语言或文字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交际特指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活动。正如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提出“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即“言语课”。语文的本质就是言语,语文教学是指向言语交际的。一、语境还原,增进学生言语交际的具体体验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长的逆向转换过程就叫“语境还原”。学生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初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研究中心有幸旁听了一场题为“中文危机与当代社会”的座谈会。座谈会由《危机下的中文》一书作者潘文国先生(华师大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与华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胡晓明先生主持,与会的有巢宗祺、方智范、潘德荣、曹旭、杨扬、陈子善、胡范铸、黄玉峰等沪上知名的学人。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好“说”的训练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的做法是,依托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说话资料———课文,多方面强化学生“说”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感悟教材———以说导读,训练复述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要不断地读、不断地感悟。如果说读中感悟、理解主要借助于内在言语进行的话,那么将读的结果表现出来就必须把内在言语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语言,而内在的言语作为阅读中思维的媒介,也只有通过外在的言语的…  相似文献   

20.
吉春亚之人,文静随和,谈吐儒雅;吉春亚之课,形态大气,驾驭自然;吉春亚之思想,观点鲜明,辩证统一。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及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都初显其较深刻的意蕴和个性特色。一.语文学科的特性是言语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目前众人见智的情况下,吉春亚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言语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其基本观点是:1.“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2.“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3.“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4.“言语能力”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