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7,(26)
并联电容器组,主要用于补偿电力系统感性负荷的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某500kV变电站中新投运35kV并联电容器组,第一次合闸充电,不平衡电流保护动作,装置跳闸。本文将本次跳闸的原因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浅谈影响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的因素及其选用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电力电容器设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并联电容器作为现今优先采用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对供电企业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除了加快发电厂建设以外,采用合理的无功补偿也是改善供电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高度重视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对电容器选用、运输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按要求严格执行,能为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农网变电站的电容器无功补偿装置通常装设在主变压器二次侧,主变压器一次侧的电压是由其上一级变压站调节的,所以农网35KV变电站电压无功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主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的合理调整和补偿电容嚣的正确投退。  相似文献   

4.
无功补偿是用来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网损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是给感性电路中的电感并联电容器,使感性负荷所吸收的无功功率大部分由电容器提供。给出适合农网补偿容量确定的三组方案的计算公式,根据实例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确定最佳补偿容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供电效率,降低电能损耗,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无功补偿优化模型的无功补偿方法。将给高层供电的变电站、线路、调节变压器等子站的智能无功补偿装置通过无线通信系统相连接,协调统一进行无功补偿量的优化决策;建立无功补偿优化模型,将全天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中的电能损耗之和最小设置为目标函数,将电容器的投切和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开关作为控制量,将电容器容量和线路中的电压作为约束条件。仿真实验表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高层建筑中低压系统中的无功功率,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前,许多地方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依然采用传统的调节方式,有载调压变压器、静电电容器等只能手动调节和投切,不能实现实时电压调节或无功补偿。因此,实现实时无功补偿以保证电力系统电压的连续稳定性,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无功功率的平衡原理,依据无功补偿的原则,介绍无功补偿和电压优化控制原理及流程。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电力行业,变电站运行中,并联电容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质量。本文简要叙述了并联电容器的内涵原理及其结构,分析了保护并联电容器运作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变电站并联电容器日常运行维护中的一些措施与故障处理手段,以期对提高其运行稳定性提供一定见解。  相似文献   

8.
无功补偿的原理和意义: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电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向这此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电网的电压和电流的相量间存在一个相位差,通常用相位角φ的余弦值cosφ来表示,cosφ称为功率因数。在电网中安装并联电容器、同步调相机等容性设备以后,可以供给感性电抗消耗的部分无功功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工作经验实践,首先介绍了无功功率不足的危害以及无功功率消耗设备与无功补偿设备,同时对变电站实时无功补偿的实现进行了阐述,以提高供电系统的电压质量和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新型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型DWZT变电站电压无功调节装置采用电容器固定接入,并通过改变其端电压从而改变电容器组补偿容量,调节系统功率因数,达到减少电网线损、改善电压质量和提高变压器出力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没有有效的无功调节手段,不能自动调节,无法适时调节系统功率因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侯应旗 《科技通报》2019,35(6):66-69,79
检测电能质量的一个常用标准是无功功率,无功功率与负荷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阻感负载是主要负载,比如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等,在工作时,大部分无功功率被消耗。要提高阻感负载的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也能提高整个电网电压的稳定性,减少设备的容量,提升用电效果。日平均无功电流或者功率的线密度分布,能够根据电网母线负荷无功电流或者功率的即时分布获取。由此本文构建无功补偿并联电容最节能分布模型,分析指定补偿位置的最节能的电容分布,给定最节能容量、位置分布和联合分布。对最节能分布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在工、企业供电设计中,为了满足供电电网的要求,对用电负荷中的无功功率进行补偿,以达到改善功率因数的效果,其手段主要是加装电容器组,极少采用调相机组或将异步电机改为同步电机等方法,只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认采用同步电动机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合理时,可采用同步电动机,一般采用补偿电容器组的方案很多,本文对采用补偿电容器组的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力求找到一种较为合适的无功补偿方案。各种方案如下:1.中压电容器组这种方式基本上用在35KV以上的变电所中,如图:4.组合式①中、低压母线式即(1) (2)方案。②低压母线加设备(配电柜)。5.其…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供电质量.补充系统无功功率的不足,常在变电站的中低压侧装设并联电容器组.并联电容器安装简单,造价经济,维护方便能大量提供无功容量.电力电容器还可以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路和输变电设备的损耗、改善受端电压质量以及提高输送功率.故并联电容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本文对某站扩建试运行出现的10kv并联电容器投运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在遇到和处理类似情况时,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变电站调压通常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和补偿电容器两种方法。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在带负荷的条件下切换分接头,从而改变变压器的变化,可以起到调整电压降低损耗的作用。而合理地配置无功功率补偿容量,可以改变网络中的无功潮流分布,改善功率因数,减少网损和电压损耗,从而改善用户的电压质量。这两种措施都有调整电压的作用,可原理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5,(22)
持续且稳定的电力供应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无功功率调度问题一直是影响电力系统品质、效率及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优化无功功率调度是属于多目标函数优化问题。本文以长距离输电线路模型表示输电网结构,对电压于无功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并联电容器于并联电抗器对长距离输电线路电压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变电站的母线电容器无法实时监控的状况,设置了母线电容器的高压带电显示装置,便于值班人员更完善的掌握母线电容器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对整流器和逆变器的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无功功率的消耗,消耗数值不仅与电流输送的方式和控制措施有关,还与直流输电功率的大小密切相关。在额定状态下的负荷运行中,对于换流站来说,需要补偿大量的无功率容量,这是因为换流器的运行中对无功功率的消耗几乎占额定输送功率的30%~60%。随着运行负荷的降低,换流器对无功功率的消耗也会迅速的减小,当保持无功功率不变时,会造成换流站无功功率的剩余,交流系统中将会被这些剩余的无功功率注入,促使换流站中母线电压的升高,因此,对无功功率投入的控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杨明  李异胜  苏清龙  李绍新 《大众科技》2009,(9):132-132,120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大中型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无功补偿,一般采用电容器补偿,电容器补偿是在电机定子侧并联电容器进行补偿,但其无法改善电机本身的运行特性,旋转式进相机则是在电机转子侧串接进相机,电动机进行无功补偿具有增容、节能、提高出力、改善供电质量等优点,而静止进相机是一种用于提高大中型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的新型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它可使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提高到接近于1,从而使电机定子电流减少15%左右,性能优于传统的电容补偿,装置故障率低,运行稳定,无特殊要求,对企业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生产负荷不断增加,电力负荷缺口日益严重,导致电压不稳。实现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对提高供电电压质量、降低线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DWZT型电压无功自动调节装置突破传统无功补偿理念,使电容器分组投切为一次性固定投入,通过改变电容器端电压达到改变补偿容量的目的,解决了电容器投切中的过电压、涌流等技术问题。变电站电压无功自动调节装置的推广应用将把电压无功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可以大幅度降低线损,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新建电厂的情况下增加供电能力,缓解国内电力紧张。  相似文献   

20.
针对常规低压负荷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TSC与STATCOM相结合的无功补偿电路方案,利用TSC补偿相对稳定的无功功率并抑制负荷谐波,利用STATCOM仅补偿快速变化的负荷无功功率,既综合补偿了无功与谐波,又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通过对8组等容量的TSC与一台STATCOM进行并联设计,使得无功补偿容量在(-25,185)kvar之内可以任意调节。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无功补偿系统对无功功率的补偿效果优越,并对抑制谐波、稳定系统电压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