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澜 《新闻实践》2012,(12):22-22
今天真的很不一样 做了21年记者,过了13个记者节 从一支笔一个采访本 到手机客户端摇微信 从平媒到屏媒 完成报人到全媒体人的转型 我骄傲我是一名在现场的记者 我骄傲我是时代的追风人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路华是在广告论坛上。她或为嘉宾、或为听众。从她的分享中,我听到了睿智;从她的静听中,我看到了学习精神。我在广告界15年的生涯中,从昆明风驰传媒到TOM户外集团到组建上海赢城传媒,认识了不少的朋友。但有一类人我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3.
这几天,听了几位教授的报告,他们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技术,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诠释和阐述,特别是李国新教授的报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我感到对我这位新上任不久的馆长来说启发很大,也让我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突然接到《记者摇篮》通知.要我写一篇有关个人成长经历的东西,心里打起鼓来:在时代商报新闻一线工作10年有余,从实习生到见习记者,从见习记者到记者,从记者到主任记者,从主任记者到副主任,从副主任到主任,我兜里揣着的始终是一纸专科文凭和一个与新闻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机电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6月我从武义县调到路桥区筹建图书馆,已经近7年了,路桥吸引我的理由是有机会建设一个更为理想的图书馆。从没有图书馆到有图书馆,从无馆舍到有馆舍,从1个人到9个人,从没有书到现在4万册藏书……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在其中而不知,只有回头的时候才发现一  相似文献   

6.
《信息系统工程》2009,(3):75-75
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倾情讲述人生、职场奋斗史: 从常州老家的堂屋,到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我走过了懵懂而执着的童年和少年;从北京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我经历了不断尝试、自我拼搏的青年时代:在微软的十年,我从最基层的程序员走到微软中国区总裁的位子;在即将离开微软的那些日子,我又独自经历了抉择前难熬的分分秒秒;  相似文献   

7.
我为何要转投网络?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新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从北京到南昌,从《财经时报》到《中国房地产报》,再到南昌几家主流报纸任职,我在媒体圈整整呆了十年。2011年5月,我首次触"网",加盟搜房网——全球最大的  相似文献   

8.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中央电视台农村报道任务,一开始就落在找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肩上、二话没说,我高兴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从此,走向农村,走入千家万户,就成为我的人生追求。我从1959年开始扛摄影机到1093年放下摄像机,从黑龙江到珠江,从黄河到长江,从华北平原到西藏高原,从风沙弥漫的腾格里沙漠到干旱的新疆戈壁滩,从渤海湾盐碱滩到内蒙古大草原……整整奔波了34个春秋。每次离开北京,我总有一种要圆满完成任务的激情和信心。到达目的地后,我总在思索:如何选择新颖的角度,抓到感人的镜头7如何避免俗套,深化主题思…  相似文献   

9.
情缘……     
1972年隆冬。白雪皑晚。我穿上了草绿色军装,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当我踏着欢快的列车从长白山鹿到鸭绿江畔的时候,当我第一次从部队营房到训练操场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相似文献   

10.
优酷面世 从"张钰事件"到"沈阳大雪",从"屏蔽百度"到"三小时封网",从"合计划"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在媒体把这些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古永锵的出镜率也不断攀高.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08,(5):1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1914年出生于广州,今年92岁。1931年夏,我从广州花地培英中学到北平燕京大学读新闻系。1933年春,我利用寒假随辽吉黑抗日后援会从古北口通过热河全省到内蒙的  相似文献   

13.
张筱蕾 《档案时空》2016,(12):43-44
我与档案结缘,还得从我的母亲说起,我母亲是一位老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战线上耕耘了二十多年,是母亲牵起了我与档案之间的红线。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档案。大一那年暑假,我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整日在家里玩电脑。母亲见我打字快,就要我去她办公室帮忙,由此,我开始真正接触档案。母亲将收集好的部分档案资料交给我,要我学习整理档案,并指导我从学习档案分类开始,到档案的整理、排序、编目、打印等。几个暑假对档案工作学习和实践,使我从不熟悉档案工作,到逐渐掌握了档案整理的各个环节;使我从对档案的一窍不通,到对档案业务的逐步了解;使我闲暇的假期变得充实,漫长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凡在《新华日报》工作过的同志,大都对那段经历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那战斗的年月是令人难忘的……从1940年10月到1947年3月,这七年间,我曾两度在《新华日报》工作。第一段是从1940年10月到1944年10月,第二段是从1946年2月到1947年3月。中间有一年多在延安。这七年,是我从二十六岁到三十三岁的时候。1940年10月,我从湖南地下党调到重庆。博古同志(当时任南方局组织部长)和我谈了话,分配我到《新华日报》接手报馆  相似文献   

15.
从我参加南京《新华日报》工作的第一天开始,石西民同志和报社的其他负责同志对我的教育培养也就开始了。课程是全面的,从新闻业务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从采访、编辑到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站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陈染著定价:28.00元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本书讲述我(陈染)与我,我与物,我与生存,我与思考等话题。从青春的激烈到如今的沉静,从往昔的叛逆到现在的洗练,每个人都可以在作  相似文献   

17.
命运安排,我从一个用档案的变成一个搞档案的。从用到搞、到干、到管,从查档到被查、备查和待查,随着角色的转换,我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加深,对档案工作油然而生敬意,也对自己先前诸多无知愧赧不已。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新闻工作开始,就进入新闻评论领域。从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我一直撰写评论,组织评论,审改评论,历40年而不间断。这个时期,我主要是为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撰写新闻评论,从社论、评论员文章,到署名政论、时评、随笔、杂谈等。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成也时代,败也时代。我一再说,我的前半生的沉浮,皆与时代休戚相关。时世险恶,恶梦不断;政治清明,美梦成真。1976年10月"四人帮"覆灭之后,"文革"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从崇明化工厂借调到县工业局读书班,由工人成了教员,境遇大有改善。但我始终有个梦,梦想重回大学,重铸辉煌,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这是我当年不解的情结,梦萦魂绕。然而,差不多一年多时间,看不到机遇之门。我常常独自俳徊在读书班南边的长江大堤上,望着漫无边际的江水,从冬到春,从春到秋。看着芦苇绿了,芦叶黄了,芦花白了。百废待兴的祖国啊,何时给我指明一条人生的路?到了1977年的10月,终于从各方面传来了可靠的消息:明年恢复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我和高峰、刘鹏三位参加十六人报道的记者从台里出发到省委集中,跟随出席大会的陕西代表团一道进京采访。从广电中心到省委,从省委到火车站,从西安到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谁也没有多说话。沉默的空气让我触摸到明显的紧张与兴奋。尽管我们多次报道过全国“两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