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评论体现报纸的“思想力”。是报纸的灵魂或旗帜。一张报纸的评论引导水平如何,决定和影响着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报纸的品位和质量。笔者以为,要激活县市区域报的思想力.需要把握好评论的实用性、鲜活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由此出发,县市报的评论应该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的体会是“三化”:微型化、系列化、乡土化。多一点“压缩饼干”报纸评论宜短,小报评论更是如此。报纸评论的种类很多,县市报评论自然也应该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评论都要有一些;但是,在数量上应以短评、编者  相似文献   

3.
言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体现报纸的质量、特色和旨意。县市区域报面对市场、受众和报业的竞争,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报纸的言论,更应明确价值定位,发挥更大作用。笔者结合新闻实践,对此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5.
县市区域报有着自身“地域接近性”的优势,它最接近本土基层读者。当本地读者每天面对一大堆报纸的时候,往往最先阅读的就是自己县市的报纸。因此,县市区域报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关注本地人、本地事。  相似文献   

6.
茹向阳 《中国广播》2014,(10):79-83
近年来广播评论发挥广播伴随性优势,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广播评论更需要发挥伴随性优势,遵循媒介传播和受众接受规律,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和把握受众无意注意,才能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徐凌 《视听》2022,(4):37-39
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旗帜,是发表意见性信息的最佳载体.广播评论是广播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鲜明、观点独特、导向正确的广播录音评论能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在融合传播语境下,广播录音评论依然存在着目标受众群体.要继续凸显广播录音评论强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时刻占据舆论阵地制高点,就必须不断创新.话题选择的针对性、论据采集...  相似文献   

8.
正县市区域报全国视野追求的重要性就平面媒体而言,除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报纸外,无论省市县的媒体都只是区域性媒体,县市区域报是其中的重要一支力量。当然各级报纸的服务区域有大有小,但其区域性的属性不变。县市区域报的全国视野追求或者说表达,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有新的含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报纸的商品属性更加突出,因此,县市区域报首先要生存,其次要发展。要生存和发展,报  相似文献   

9.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3):86-87
新闻评论作为表明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和吸引受众关注的有效形式,是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兴媒体更是着力创新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打造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新闻评论板块.澎湃新闻客户端“生活”板块下的评论栏目“澎湃联播”的评论文章所展现的“轻评论模式”,配合澎湃新闻“社论”栏目,共同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受众认识的作用,并且在新闻选题、语言风格、版面形式以及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闻通讯》2008,(5):44-45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市区域报作为最贴近基层、在当地发行密度最高的报纸,向普通人民群众宣传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入户入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对县市区域报来说,能否真正将十七大精神宣传得入户入脑,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新闻从业人员既要准确领会十七大精神,又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按照“三贴近”要求,不断创新,做到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愿望有机结合,把遵守新闻规律与谋划主题宣传有机结合,在政治性、权威性、理论性、鲜活性、生动性、服务性、贴近性、可读性上寻找最佳结合点。《东台日报》精心组织、创新策划,尝试“五个结合”,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市区域报作为最贴近基层、在当地发行密度最高的报纸,向普通人民群众宣传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入户入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对县市区域报来说,能否真正将十七大精神宣传得入户入脑,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新闻从业人员既要准确领会十七大精神,又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按照“三贴近”要求,不断创新,做到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愿望有机结合,把遵守新闻规律与谋划主题宣传有机结合,在政治性、权威性、理论性、鲜活性、生动性、服务性、贴近性、可读性上寻找最佳结合点。《东台日报》精心组织、创新策划,尝试“五个结合”,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杨家德 《新闻窗》2007,(2):37-38
党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担负着引领社会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反映和影响社会舆论、帮助受众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有效载体,理应在引领和谐舆论宣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日照日报》重视发挥评论的导向作用,2006年以来,通过加大改革力度,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增强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报道对县市区域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怎样才能常报常新、不落俗套,这要求记者具有敏锐的发现力、判断力、挖掘力,捕捉农业新闻事件,触动读者神经。这是笔者从事17年农业报道的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4.
县市区域报,是目前中国报业结构中处于最基层的报纸.2003年全国报刊市场整顿后,全国保留了43家县市区域报,这些年,大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县市区域报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县市区域报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报业市场,报纸“影响力”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专业人士衡量报纸生存状态的标准。报纸的“影响力”实际上是指报纸以一种自己的传播方式感染受众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引导力,即报纸对受众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以及行为决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从根本上认识报纸影响力的决定力量、形成过程及怎样驾驭使影响力转化成有效生产力是当前报人首当其冲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类报纸新闻报道要注重从教育和新闻的双重视角,找准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契合点,探求教育立场与民生视角的深度融合,一是确立大教育观念,以教育的眼光关注社会,以社会的眼光关注教育;二是坚持“受众本位”,改革创新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三是主动设置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议题,提升舆论引导力;四是做深做透教育新闻,注重发挥评论的作用;五是增强服务性,提供有效、高效、高品质的服务:六是推进媒介融合,提高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随着爆炸性信息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体受到本身的局限性,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无法与其他媒体竞争,因而,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力,在信息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就成了必然选择,只有依靠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张力才能赢得读者,吸引受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我们说“评论是一个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因为它在纸质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评论还成为了纸质媒体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评论具有独特的评介和教化功能,是衡量报纸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加强影视评论,南阳广播电视报在办好综合性评论栏目的同时,从1994年4月起创办了“集束性”评论栏目《一语中的》。该栏目要求来稿围绕影视剧或影视文化现象展开评论,以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镜头作为评论对象。形式短小精悍,语言凝炼精粹,字数一般限制在几十个字左右,每期发表5至6条,集中起来不过数百字。每则评论各抒己见,展开争鸣,既有各自鲜明的立场观点,又有一定分析深度,像投枪,似匕首,类花束,既尖锐泼辣,又耐人咀嚼寻味。读者茶余饭后,随意翻阅,所用不过数分钟即浏览多家见解,起到了开启心智的作用,受到读者欢迎。 一、树立“桥梁意识”,沟通读者与报纸的联系 该栏目强调“桥梁意识”,通过报纸媒体在读者与影视之间架设一座互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受众视听,反馈受众心声。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广播影视节目和五光十色、层出不穷的影视文化现象,受众在选择与评判这些动态和信息时,难免产生某种困惑和不解,因而要求广电报的言论发挥它应有的评价,引导作用,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和审美。  相似文献   

19.
县市区域报是县市的主流媒体,依然承担着“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报宗旨。按照这一要求,东阳日报通过创新引导方式、手段和途径,以公信力助推影响力,以责任感树立权威性,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主要从三个切入口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