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颇具特色的德国新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木銮 《青年记者》2007,(17):68-69
笔者于2007年4月底至7月初赴德国进行访问研究,期间也走访了一些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总的来说:一是德国传媒相关专业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选修"通识课"积极性很高。二是有志于专业报道的学生,通常主动选修一些专门的报道技术课程。比如,  相似文献   

2.
《上海档案工作》2008,(11):33-33
家住上海市杨浦区的余纯顺从1988年7月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国",先后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达8.4万华里。余纯顺于1996年6月在罗布泊遇难后,各类媒体大量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近日,杨浦区档案馆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将余纯顺生前使用过的卫星定位仪、尼康相机、背包等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至9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温州市文明办、温州市慈善总会,开展了"温州好人善行天下——寻找雷锋精神的温州印记"活动。20名记者兵分三路,历时4个月,走访了73个城市,找到81位"温州好人",刊发了30多万字的报道。这是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具  相似文献   

4.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安利 《记者摇篮》2007,(8):10-11
所谓"两把板斧",我个人认为:就是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采访中,对被采访者的两种技巧如何巧妙恰当的运用。一、采访中的"软手"通俗地讲,"两把板斧",即为采访中,记者的"软硬兼施"手段。  相似文献   

6.
"驱逐流氓老外"事件自博客引发后,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进入大众生活,进而诱发大众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此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的"回音壁"和"评论场"特性,分析两种常见的网络传播报道形式:过滤型报道和评论型报道,进而探究网络信息与新闻事实之间传播循环链产生"偏离"而可能导致的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8月优异报道     
《青年记者》2012,(25):22-23
☆《探访都市应急避难场所》/李松,《瞭望》新闻周刊,8月13日简介:北京大雨之后,城市的应急避难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记者连日走访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发现,多数受访者对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并不了解,有关避难知识亟待"补课"。一些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虽全部免费,但往往被装有尖利矛头的铁栅栏围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本文以"走转改"的方式,抓住十八大精神在基层这个结合点,紧扣"精神"和"基层"两个层面,仔细剖析十八大精神电视新闻宣传的内在特点和表现形式,为进一步搞好十八大精神的宣传报道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下,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化、表层化的报道,对信息深度、广度的需求日益增长。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报道,成为了报纸与其他媒体竞争致胜的利器。党报如何做好深度报道?笔者认为,可以从"发挥党报优势加强策划,另辟蹊径做好独家深度报道"和"对民生热线刨根问底,抓好追踪式深度报道"两方面来"突围"。  相似文献   

10.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5月8日以来,依照《巍山县"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核查工作方案》,省档案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开展"入户走访"和"核查、评议"工作。  相似文献   

11.
郑小华 《东南传播》2014,(12):81-83
"大数据"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数据新闻正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首次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两会大数据》以及《据说两会》两档数据新闻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与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时政报道数据化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式以及新闻价值判定三个维度分析此类型节目的创新模式,总结出电视数据新闻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回归受众本位以及提升传媒公共性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观察媒体报道的潮流变化,不难发现,近年来在南方一些新锐媒体的引领下,人物报道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新亮点、新潮流,新的竞争领域。许多"大报大刊",包括中央主流媒体,都纷纷开设人物报道专栏,抽调精兵强将,下大力气加以经营,80%以上的媒体都开辟了诸如"人物专访"、"人物专刊"、"人生热线"节目。许多媒体还纷纷推出"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以此扩大媒体和人物报道的社会影响。南方日报的"南方周末年度人物"、中央电台经济半小时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新浪网的"IT  相似文献   

13.
正地方台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尽管时政活动压缩了不少,但常规任务性的会议报道仍有不少。对此,业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很难作。认为会议新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模式化、套路化,缺乏观赏性。另一种是真好作。认为反正就这些事,按程序和要求制作即可,受众怎么想不重要,只要不出错,符合要求就行。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有道理。但是,若是将"会议报道"作得既让政府满意还能得到受众喜爱,确实需要动脑筋、下功夫。笔者认为:一、应重视前瞻性,做  相似文献   

14.
谈到"三农"报道,人们常常想到前些年一些记者热衷于每年报道春种、夏锄、秋收、冬闲的"四季歌"。现在,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报道思想、报道内容、报道手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江西日报》国庆56周年和国庆63周年的两组"十一"黄金周报道作出初步分析,认为其报道主题气势恢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议题视角全面丰富,覆盖假日生活各方面。党报进一步创新节假日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要注重报道体裁的单一对议题设置效果造成损害;要避免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影响议题设置的力度;要防止报道完整性的缺失伤害议题设置的信度。  相似文献   

16.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灾害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我国采取了特别谨慎的态度.纵观新中国50多年来的灾害报道,是遵循着一条特殊的发展轨道的.其观念和形式,在这期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后阶段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明  李立广 《今传媒》2012,(12):33-35
《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勇 《新闻大学》2008,(2):66-70
本文立足新的传媒生态环境,着力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两条路径出发,重思关涉典型报道的三个关系命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构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9.
刘莲莲 《新闻前哨》2012,(10):59-61
奥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典,可谓全世界媒体竞相角逐的新闻赛场。本文选择湖北省两大最具代表性的报纸《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两大报刊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体裁、新闻图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报奥运报道期间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旨在对湖北省纸质媒体将来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报道方面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闻传播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年在我走访到的所有地方,从新闻媒体到新闻学院,总能听到两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