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媒介接触时长的空间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人们媒介接触的总时长为292分钟,其中在"自己的住所"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264.1分钟,在"他人的住所"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4.5分中,在"私家车"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3.2分钟,在"出租车"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1.6分中,在"公交车"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1.4分中,在"地铁/轻轨"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0.1分钟,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1分中,在"街道"上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1.3分钟,在"工作或学习场所"中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9.4分钟,在"银行、商店、邮局、宾馆等室内公共服务场所"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0.3分中,在"餐馆、酒吧、茶馆、快餐店等室内餐馆场所"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0.2分中,在"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体育馆等室内文体娱乐场所"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0.9分钟,在"其他室内场所"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2.4分钟,在"其他户外场所"发生的媒介接触时长为1.6分钟.  相似文献   

2.
1各类媒介日均接触时长比较日均接触时长是考察各类媒介在居民时间分配占位的重要指标,接触时长越长,居民对该媒介的依赖度越大.图1展示了受访者在5周35天内平均每人每天接触各类媒介的时长,假日/工作日时间弹性指的是休息日(双休日之类的短假)或黄金周(国庆七天长假)和工作日媒介接触平均时长差异和工作日媒介接触平均时长的比值,反映的是周末(黄金周)和工作日的媒介接触时长差异,媒介接触行为大部分为闲暇活动,周末的闲暇时间比较长,故而一般认为周末媒介接触时长异于工作日,时间弹性试图分析从工作日转向周末所释放出来的闲暇时间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媒介接触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受众媒介‘接触—使用’状态定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基于天津居民的"时间—空间"多维研究范式的考察报告之一。这项研究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本文的  相似文献   

5.
杜蔚  ;董芃飞 《新闻世界》2014,(5):198-20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以往关于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的结论已不再适用。针对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此次实证研究从媒介接触种类、途径、动机、时长、媒介可信度、重大新闻事件的媒介接触偏好等角度做出对四川省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并对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消费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提出些许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3):36-41
本研究采用日记法记录了741名受访者连续35天的行为、空间移动和情绪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互联网使用情绪的情境性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是否为闲暇时间是影响互联网使用情绪的关键情境因素。早上上班时段、下午上班时段、他人的住所、工作(学习)场所,这四类情境对互联网使用情绪具有消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指出受众研究应当对情境因素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情境因素分析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心理。  相似文献   

7.
宋祎凡 《今传媒》2012,(10):45-47
为了从更为宏观的视野中观察当下大学生群体关于阅读产品的使用与消费情况,我们的调查首先涉及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八种媒介形式的使用情况。根据受访大学生在"过去一个月平均每天"接触不同媒介的时长,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八种媒介的被接触状况分为"强接触型"(互联网)、"一般接触型"(图书与CD/MP3)以及"弱接触型"(期刊、电视、广播与报纸)三种类型。在大学生的日常媒介生活中,虽然对于图书的接触仅次于互联网,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对互联网的超强依赖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媒介接触活动的基本生态面貌。  相似文献   

8.
蔡震 《新闻通讯》2014,(7):58-59
2014年4月21日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4月21日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也就意味着眼下大众的"读书时间"正逐渐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7,25(4)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 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 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 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 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 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24):62-67
技术性观视在当代青年那里,体现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媒介把握,即青年自己创建的"第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当代青年对城市空间的在场欲望投向了新媒介技术所建构的媒介空间,空间场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被重置,特定空间在他们的技术性观视中被重新语境化。当代青年在"场景"中生产出有异于正常空间秩序的"他者",在技术观视中进行媒介想象。他们在这种重新语境化的空间中建构出他们的"空间‘他者’"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0):22-29
本文运用日记法,以电视、广播与互联网为例,探索了媒介多任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餐和家务劳动是最常与媒介使用行为并行的两类活动。受众因素对不同媒介的多任务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性别、职业状况和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精神质人格特征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均媒介多任务行为时长对媒介多任务行为耗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时空因素方面,日期、时间段和空间变量均对是否发生媒介多任务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4.
王倩  李昕言 《当代传播》2012,(2):111-112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地点和培养媒介习惯的首要场所,对提高儿童媒介素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家庭媒介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作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儿童媒介接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从家庭和家长角度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情况下 ,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要想成功地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己在整个大众传播市场上究竟处在一种什么位置上 ?它的运作空间到底有多大 ?本次调查从一系列判别性指标中选择了两个重要标识———人们与传播媒体实际接触规模和接触时间———进行考察 ,以便为媒介业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照系。一、北京居民接触各类媒体的日平均规模  如果说 ,受众群规模的大小标志着媒介在传播市场的空间维度上的容量大小的话 ,那么 ,人们与传播媒体实际接触时间的长短则是标志着媒介在传播市场的时间维度上…  相似文献   

16.
祝明江 《今传媒》2013,(5):153-155
从旧媒体时代走向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受众仍在媒介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扮演角色,这才决定了受众商品论还有其理论价值。所以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全天候商品人"概念,大致揭示了受众在与媒介关系中主动性增强、商品性减弱,但是"被统治"程度更深的吊诡现象,笔者称这一更稳固的"被统治"地位为"准雇佣关系",体现在受众与媒介接触的时间、空间和参与程度三个维度上。  相似文献   

17.
2015年7月14日晚闻,一段时长约为一分钟的不雅视频从某视频网站流出,并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即“优衣库试衣间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个案,从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和媒介素养等角度,试图探讨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房学峰 《中国广播》2012,(12):90-90
在电视开机率逐渐走低的情况下,视频网站与用户的生活正越来越紧密。精确市场研究集团(CSG)近日发布的《短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视频网站的日均收视时长达到了1.8小时,超过了电视的日均收看时长1.68小时。在网络视频用户中,网络长视频(电影、电视剧为主,综艺节目20分钟以上的视频)的用户使用比例为76.9%;网络短视频(除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外的,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的使用比例达到了62.2%。在网络视频用户中,同时使用长、短视频的用户比例高达70.2%。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人际交往的空间.近年来,新兴媒介的使用带来了传统乡村交往活动空间的转移,村民将日常的消费活动、人情交往、休闲娱乐等转移到社交媒体中,农村集市"日常凋敝,春节繁盛",其作为交往的空间功能遭遇挑战,呈现出逐渐消逝的动态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集市作为情感交流中介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媒介交往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2019年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数据,对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需求的"超级App";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