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苟雨露  周丽 《今传媒》2016,(4):57-58
微博凭借它的"短、平、快"等独特优势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是公民表达舆论的新平台.它在公民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微博中也充斥着互骂、人肉搜索等暴力现象,这是新平台之上的媒介暴力.微博媒介暴力的圈子式传播有以多压少、以强压弱、以大压小三种表现形式,使得微博媒介暴力的危害更集中、速度更快.笔者从用户、舆论领袖、微博运营商和法律四个角度得出微博媒介暴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底,青岛女孩"鲁若晴"在新浪微博上直播其治疗白血病的过程,经知名博主"作业本"转发后爆红网络,随着微博网友对其信息真假之争越演越烈,当真相得到澄清,人们不免开始对这类"微博暴力"中的新闻伦理道德进行了深思,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微博暴力"伦理道德失范成因,进而探讨如何对此类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张薇薇 《东南传播》2012,(12):86-87
2012年5月底,青岛女孩"鲁若晴"在新浪微博上直播其治疗白血病的过程,经知名博主"作业本"转发后爆红网络,随着微博网友对其信息真假之争越演越烈,过分斥责、不适当地人肉搜索等一度严重影响了鲁若晴的正常生活。当真相得到澄清,人们不免开始对这类"微博暴力"中的新闻伦理道德进行了深思,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微博暴力"伦理道德失范成因,进而探讨如何对此类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其功能从简单的娱乐社交转变成为舆论卫士,微博在社会中正扮演着越来越多重的角色,同时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但是微博的作用能否一直保持效力,能否始终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之内不危及网络话语空间,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微博话语暴力盛行的原因、微博话语暴力是否等同于文化建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问题作更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Web2.0时代一项全新的传播方式,以个性化、开放性、去中心化以及信息自主权等迅速聚集起过亿网民.“赵甄骂战”闹得沸沸扬扬,舒淇遭遇网友恶语攻击,不得不删去新浪微博的所有博文和取消所有关注宣布退出.作为典型的微博暴力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在全媒体的背景下总结微博传播的特点以及功能,分析微博暴力产生的原因,并着力探讨微博暴力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如何开微博?——媒体微博应用的战略和战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微博成为众多公共事件的重要舆论信息传播空间.微博使用者迅速增加,截至2010年10月20日仅新浪微博用户数就达5000万①.微博建立了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任何用户都有可能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获得覆盖全国用户的传播机会.新浪微博中的草根微博"冷笑话精选"有170万粉丝(关注者),其每条微博的转发量以数千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及其传播效果,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敏 《东南传播》2012,(7):86-89
当前,微博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同时改变着世界。不可否认,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于个人,于机构,于民主,它都展现了新鲜事物对于三个层面的强劲推动力。尤其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其"话筒"和"转播间"作用,让公众真正成长为一股参与社会协作管理的强劲力量,具有相当的革命性。相反,它的多元包容的开放特征也让这个空间充满了复杂性。从网络暴力到现实暴力,微博的负面能量不可小觑。充分挖掘微博的正面影响力,让负面问题止于"焦虑"与"恐惧",是微博管理者当前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勃兴为微博"粉丝"的发展创造了平台,微博"粉丝"与传统"粉丝"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也有自身松散无组织、稳定性不足等特点。本文在分析微博"粉丝"主体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粉丝"自身对微博的使用与满足,以及社会互动的心理基础的影响。微博"粉丝"借助微博实现利益与情感的表达诉求,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但是其存在的攻击性引发的微博暴力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微博逐渐兴起,成为网络世界中受到用户热捧的"新宠"。微博之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受到用户热烈追捧的网络工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在于它的便捷特性。然而,这些原本成为微博"卖点"的便捷性,自身也存在重大的缺陷,甚至导致"微博暴力"。笔者在文中提出微博的便捷性成为"双刃剑"的四点理由,并对防止进一步发生的微博暴力事件提出三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新宇 《新闻世界》2012,(11):85-86
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勃兴,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场所。但是,由于公众素养参差不齐、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新媒体自身尚不成熟等原因,语言暴力在网络上呈现恶化趋势。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存在与微博之中的语言暴力现象也就更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微博语言暴力的类型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相似文献   

13.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平台,是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发表言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对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0):30-36
微博的"暴力流感"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传播现象,严重地影响新媒体的安全。本文联系传媒和社会现实,运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原理,分析了微博暴力流感全过程,阐析论述在"暴力流感"的发端、扩散和升级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内部因素这三元要素不同侧面的交互作用及其社会影响,揭示了这种现象的实质和特性——一种缺少自律和约束的过度自由,一种易变的非理性话语表达,一种难以控制、危害社会的网络恶行。并且,以此理论为观照探讨了如何认识并着力克服、消减这些网络恶行,净化微博语境。  相似文献   

15.
微博"大V"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行为直接影响微博的传播环境和社会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2014年"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选取@微博云南、@云南日报等微博"大V"在事件发生后所发表的相关微博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微博的数量、微博的内容、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进行分析,认为突发事件中微博"大V"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行正能量传播,积极引导舆论,具体来说,一是作为意见领袖的微博"大V"需要理性发声;二是微博"大V"作为消解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应当提高更新微博的频率;三是微博"大V"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粉丝效应,扩大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微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微博直播也逐渐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方式之一,但微博"直播自杀"却引起舆论的旋风,随之掀起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对网络与现实两个空间都造成极大冲击,对社会和某些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直播自杀"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张力丹 《新闻世界》2012,(9):126-127
2012年3月26日,舒淇一夜之间删掉了新浪微博1000多条微博,取消了所有关注,仅剩下光秃秃的1000多万粉丝,以此表示对"微博暴力"的愤怒与抵抗,一时掀起了一阵娱乐圈的"退博潮",也将"网络暴力"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网络暴力通过微博的传播,传播力与影响力产生了N次方的扩大。为此,名人不仅需要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避免微博的"井喷式"暴力,也需要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创造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孔晓梦 《新闻世界》2013,(7):148-149
【摘要】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工具,带给受众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快节奏的阅读、低门槛以及匿名制等特点,微博成为了网络暴力所依附的新平台。本文将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为例,从微博的上述特点出发,分析微博暴力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感受微直播     
《中国记者》2012,(8):74
相对于对微博的热情和投入,传统媒体对于是否应该在官方微博开展微直播尚显犹豫。这可以理解,因为微直播确实有可能又是一桩"为他人做嫁衣"的事。然而,微直播作为最能体现微博优势的方式,许多记者已先行亲历。  相似文献   

20.
按照贝克(Ulrich Beck)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描述,我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随着微博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主要途径之一,微博中指责、质疑、谩骂等负面声音频现,语言暴力方面的表征也渐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微博的直播性、裂变式传播、内容再造等技术特性决定了它能在裂变式和几何数扩散的传播中迅速产生强大的舆论威力,而这种独有的特性使舆情的源起和传播潜藏着极大的隐性风险。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对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微博语言暴力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借机探讨风险规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