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一准"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名词."一准"的词汇化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语法化发生在元代,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 "一准"进一步发生语法化成为副词.在"一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语义和认知作为动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语汇单位,汉语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各类成语的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成语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成语的演变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一身,词汇化并非孤立地进行,它伴随着语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前辈时贤对"一味"的词义演变的解释稍显笼统,不够详细透彻。笔者将从语言学与认知学的角度,对"一"、"味"语素义历时演变探讨"一味"词汇化道路上两个阶段的演变,并最终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郝锐 《文教资料》2013,(29):136-138,142
语法化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对“住”的含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考求其中的认知因素与内在机制。本文认为“住”经过重新分析,形成了自己词汇化和语法化路径,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转变,最终成为类词缀和准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是”通常被看作一个否定词,不过它在日常会话中已经演变出了标记话语的功能。从否定词“不是”到话语标记语“不是”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话语标记语“不是”在语音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组成成分“不”和“是”之间的关系来看,它的语法化可以与“是”进一步语法化为词内成分放到一起研究,可以看成是“是”字词汇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3.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汉语字词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果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往往会受到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就具有这样的互动关系。语法化对词语用字变化的影响表现在:词汇意义的磨损可使记录字形的表义成分逐渐赘余,从而发生减省或音化现象;语音弱化可能引起词语用字的更换调整;语法意义的增强可滋生具有别词作用的专用字。用字变化对词汇语法化也有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包括促使词义或读音弱化、推动新词新义派生、凸显和固化语法化功能、导致反向词汇化等。用字变化也可能掩盖语法化真相,给文本解读和语法化研究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化相关问题,应该适当重视有关词语的用字变化。  相似文献   

15.
"要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选择连词,其最早组合是以跨层非短语结构的形式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但由于"么"的疑问语气词功能的丧失,致其句法位置发生了转移;在"这么"、"那么"、"怎么"等词类推力量的作用下其进一步词汇化;句中主要动词的存在,促使其词汇化后进一步语法化,而其原型的固有意义使它最终获得了表选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根本”由名词短语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其客观意义逐渐减弱,主观意义逐渐增强的主观化过程,总结了“根本”意义和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讵料”在篇章中可以连接分句、句子和语段分别构成复句、句群和段落,可以和各种表达意外功能的成分配合使用、协同出现,较少作句子成分。语义及表达上“,讵料”主要有表达意外语义、显豁焦点信息、流露元语功能以及体现主观性特征。其演化模式经历三个阶段:词汇化、连词化和标记化。与“不料”的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否定层面、范畴层次以及语体分布。  相似文献   

18.
状态形容词“好端端”和其他的ABB式状态词不同:由于它在词汇化过程中,词缀“端端”的“语义滞留”使它不论作何种句法成分,都要求与含有“出乎意料”语义的“对比句”同现,我们称之为“好端端”的“反预期语义标记功能”。“好端端”在共时平面上呈现出的句法位置之间存在着历时平面的语法化过程,从先到后:作谓语《作状语》作定语,各个句法位置出现的使用频率从左至右依次递增。另外,“好端端”与数量短语搭配时的所处位置前后的不同,也会对表达的主观性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