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论审美价值的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应当通过其社会效益去检验。文艺作品只有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才是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最权威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求真意识”、“求善价值”、“审美理想”方面洞察、解析徐迟晚年的传记,诠释《江南小镇》创作中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感受徐迟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人们的劳动从追求小康生活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劳动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审美角度提升劳动教育效果。过去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技术化取向、体力化偏向而脱离美学视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就需要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价值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艺创作的实质就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审美需要,求得精神的愉悦。用价值论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体现了文艺美窑新走向,必将开拓出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 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一切为人民”的价值观,主要在于它强调价值的目标是“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价值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价值的标准是“人民高兴”、“人民赞成”、“人民拥护”,价值的实践是以人为本。他特别强调人民物质利益的满足,坚持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9.
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价值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艺创作的实质就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审美需要,求得精神的愉悦。用价值论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体现了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走向,必将开拓出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度不高,但依然喜爱经典文艺作品。当代青年审美追求形象化,更倾向娱乐休闲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的基本原理,逻辑地再现了邓小平管理主体思想的原貌——管理决策的基础——相信人民群众;管理目标的价值追求——富裕人民群众;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依靠人民群众。进一步分析了这一主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很好地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倾向,同时满足了时代的审美需求,所以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网络文学不仅完全打破了有史以来纸介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格局,而且以其区别于纸介质印刷文学的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价值取向,呈现出主体交互的活性审美、游戏心态的快乐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普遍追求思想,追逐深刻的当代,曹轩却半注美感,倾心雅致,并通过其对少年独特题材与视角的准确把握,对美好人性与商尚情操的永恒追求,充满忧郁但却优雅的审美情怀,以及其对古典美学意境的深刻感悟,充分展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美学追求,同时这些也构成了作家丰厚的创作实绩,本将通过地曹轩小说中关于“成长小说”,“悲剧意识”,“儿童视角”,“审美意境”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阐释曹杆小说独特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艺的叙事特点、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文艺是乡间民众的精神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观、价值观,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精神图像和审美追求,在叙事上体现出神话传奇式的叙事、因果分明的叙事逻辑、全能的叙事人、简约的结构方式、线性推进的故事进程等特点。因此,大众文艺的审美规律有别于现代文学艺术,具有独特性,它所蕴涵的思想元素、艺术旨趣和审美习惯具有原生态价值,化繁为简的审美模式、道德教化功能成为中国文学吸取的宝贵资源,普世情怀的价值追求及其表达为中国文学艺术确立了一种维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 ,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 ,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 ,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金庸:一个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有着广博传统文化知识修养的传统型的中国知识分子,金庸的审美意识中明显带着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观照的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体现在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中,不止于表层的古典历史知识的罗列,更体现在他对侠文化的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拓展中。金庸笔下的郭靖等儒侠形象,无不洋溢着金庸对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表现形式和审美欣赏两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不同,并对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进行了具体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主要的;网络语言求新、求异、求美的审美特征,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体现了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美好”一词出现了四次。对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念的研究,对满足“民生三感”有重要意义。以政治美学为视角阐释美好生活观念,能够彰显政治运作方式、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与政党建设中的美学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提出,说明作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隐含着审美理想与美感感受双重维度。美好生活观念寄予新时代政府职责中的美善价值,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着的人民感性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主体和最高评价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