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史部分     
陈建华 《中学文科》2005,(7):44-48,F003
1.新航路是怎样开辟的?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什么郑和的远洋航行比西欧早,但产生的影响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初赛1.2005年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西班牙伟大航海家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是在1492年。问这两次远洋航行相差多少年?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日薄西山时期出现的绚丽晚霞.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社会面貌并无多大变化,仍然在封建桎梏下徘徊着;地理大发现却使西欧的社会状况大为改观,封建社会迅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同样是远洋航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却如此悬殊,曾使很多人迷惑不解.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的基本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日薄西山时期出现的绚丽晚霞。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社会面貌并无多大变化,仍然在封建桎梏下徘徊着;地理大发现却使西欧的社会状况大为改观,封建社会迅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同样是远洋航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却如此悬殊,曾使很多人迷惑不解。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的基本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明实录>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有关造海船的记载、历史上福船在远洋航行和海战威力方面所居优势地位以及明初福建海防和造船业格局等诸方面分析,福船应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而与郑和同时为中官、且在洪熙、宣德中曾四次奉敕出使琉球的柴山亦称自己所乘福船型册封舟为"宝船".由此可以认为,同为福船的宝船与册封舟只是一物二名而已.因此,我们将较可信的静海寺残碑和<前闻记>下西洋题本摘要中有关郑和船只的记载,与明朝后期册封琉球使臣们所撰<使琉球录>中关于册封舟形制的详细描述相结合并加以研究,相信有助于人们对郑和宝船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1.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和下西洋的经过。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 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也非炫耀国威。前期主要目的是通过“金钱”和“大棒”并用的政策来获得海外各国的“外交承认”。后期是郑和及其使团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下西洋。朱棣是前期下西洋的推动力。后期这一主要推动力就变为郑和了。  相似文献   

11.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在内在动因、组织形式、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哥伦布航行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这些层面展开剖析,才能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实现地理大发现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164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 14 0 5~14 3 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那么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明成祖 ,年号永乐 ,14 0 3年即位 ,死于 14 2 4年 ,使用永乐年号 2 2年。查《明史·宦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 ,即 14 0 5年 ;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即 14 2 1年。 14 2 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明仁宗即位。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当天 ,便下令停止郑和出使西洋活动 ,命郑和率船队守备南京。朱高炽在位一年就死去了 ,宣宗朱瞻基即位 ,改元宣德 ,仍命郑和守备南京。宣德…  相似文献   

14.
材料一: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航海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材料二: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6.
1980年7月2日,在江苏太仓县刘家港,出土了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的大桅杆,相传这就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三宝太监”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大桅杆。“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领导这一壮举的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介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郑和。郑和(1371——1435),原姓马,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云南回族人,在宫中当宦官。不久他到了燕王朱棣手下。明太祖死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三年战争,攻破南京,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称为明成祖。在朱棣发动的政变中,郑和显示了非凡的机智和才干,“出入战阵”并“多建奇功”,得到朱棣  相似文献   

17.
600年前,317艘舰船,27000多名将士,在明朝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我国长江口的刘家港起航,驶向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场景,史称“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富国强兵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海禁,派遣郑和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如表1)。通过表1…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海外交通事业的空前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郑和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从福建出海,经南海、印度洋、红海,至非洲东海岸。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万顷海洋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沧溟十万余里”,友访了亚非“三十余国”,并与它们建立了友好  相似文献   

19.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相似文献   

20.
郑和(1371—1435)是我国历史上名扬中外的伟大航海家。今年将隆重纪念他逝世550周年. 传为美谈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是指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一支二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在长达二十八年的峥蝾岁月里,七次奉命通使西洋的事迹。郑和的船队,以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涉沧溟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