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2.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不少纪传体史书除了有"论",还有一种韵文的"赞",一般称为史赞。关于这一体例的来源,前人曾有述及。刘知几《史通·论赞》说:"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也提到:"史迁于各纪传后有太史公论断一段,班书仿之,亦于各纪传后作赞,是班之赞即迁之论也。乃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用四言韵语,自谓体大  相似文献   

5.
擢发难数意思是拔下头发来计数也难以数清(擢:拔),形容罪恶多得数也数不清。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曰:‘汝罪有几?’〔须贾〕曰:‘擢贾之发以续(赎)贾之罪,尚未足。’如《唐大诏令集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桢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防思乃服。”  相似文献   

7.
治中国史学者,不能舍弃历代正史。究其原因,与正史的体裁纪传体是分不开的。纪传体史书的开创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职守,万事即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司马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过去人们多理解为太史公不敢以  相似文献   

8.
(一) 1980年新版《辞海》有“楸枰”一条,释文说:“旧时多用揪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同书又有“弈揪”一条,释文说:“棋枰;棋盘。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查1947年旧版《辞海》也有这两个辞条,释文各如下列: “棋局也。楸木质甚坚,昔人以之作棋枰,故云。温庭筠诗:‘闲对楸坪倾一壶。”——楸枰“谓棋枰也。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弈楸可见新《辞海》这两个辞条的释文是沿袭旧版而来,释义简明易懂;只是两处所引同一《观棋》诗,一谓温作,一谓段作,稍使人疑惑。《全唐诗》第575至583页为温庭筠诗9卷,《观棋》是第9卷最后一首,题下有小注6字:“一作段成式诗”。  相似文献   

9.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10.
读《吕氏春秋·察传》篇,其争有两则始而以真传讹、继则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启发。照录如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相似文献   

11.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献典籍与政治的密切关系。隋代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说: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  相似文献   

12.
一、献可替否 “献可替否”这句成语的含义是:进献、提出应予肯定的正确意见,以代替、废止应予否定的错误意见。 这句成语源于春秋时齐国卿相晏子的话,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522年的一天,齐景公打猎回来。指着身边宠幸的近臣梁丘据,和晏子有一段对话: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  相似文献   

13.
戏为论诗绝句三十一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候人一曲起南音, 燕燕楼台感慨深。  万古中华两诗祖, 玉钗敲断作长吟。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又曰:“有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帝载卿云事总疑, 黄歌断竹绝微辞。  何须写集三千卷, 万世留传两字诗。  存世之上古诗章,如《卿云歌》、《帝载歌…  相似文献   

14.
是温彦博,还是温彦将? 《南部新书》甲卷第22条:"温大雅,武德中为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高祖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尔!’后弟大有,又除中书侍郎.大有一作彦博."行文与《会要》相近,其注似即针对《会要》而言.《唐会要》卷五四《门下侍郎》:"武德二年四月,温大雅为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侍.高祖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至五年三月,彦博又为中书侍郎."《旧唐书·温大雅传》略同:"武德元年,历迁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密,议者荣之.高祖从容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寻转工部."都说与温大雅"对居近侍"的是"温彦博".  相似文献   

15.
清人沈涛《匏庐诗话·自序》指出:"诗话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则曰品,曰式,曰格,曰范,曰评,初不以诗话名也。"品、式、格、范、评,其实都可以用"格"来代替。唐五代的诗格,除了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学丛书本)  相似文献   

16.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诗人玉屑》的编者、宋人魏庄之曰:“诗句的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是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作为全诗之眼,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赞叹呢!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即散文艺术构思的"  相似文献   

18.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9.
短文的份量     
文笔贵简,"逸马毙犬于道",作"有犬卧于街中,逸马蹴而毙之",则赘矣。明祝氏《猥谈》云:"一守禁戴帽,不得露网巾,吏草榜云:‘前不露边,后不露圈。’守曰:‘公文贵简,何作对偶语?’吏曰:‘当如何?’守曰:‘前后不露边圈。’"斯旨可以喻大。《新唐书》、《新五代史》,其较胜旧史,亦事繁文简耳。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