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淮南子》以“心仪老氏又常自违老氏之旨而不知”的方式,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改写。在对“为‘无为’”的必要性论证的过程中,《淮南子》以汉儒比附性质的“天人同构”观念去强作解事,冲淡了其超越意味;其对“无为”精神实质的重新阐释,不自觉地运用了先秦法家思想资源,发生了向“有为”的潜在偏转。  相似文献   

2.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代“无为”思想承先秦“无为”思想而来,但有它新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景帝末,“无为”思想被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武帝建元、无光间《淮南子》和《论六家之要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先秦以来的“无为”思想作出了总结和发展;儒家独尊、黄老失势后,“无为”思想在政治方面巳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兹略述如下。一、黄老派实施“无为”后的成效及局限汉高祖初定天下,儒生陆贾就从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作为集道家之大成者,其对无为的诠释达到了顶峰。它将有为纳入无为范畴内,其政治层面的无为观,更是吸收了儒、法两家的精华,无为概念包含了更多进取的因素。同时,《淮南子》对无为所赋予的新诠释中亦折射出汉初道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所表现出的思想转向。  相似文献   

5.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薇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5):96-99,117
电影《罗拉快跑》的表述是“时”,这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叙说。它表达了西方文化中命运、偶然、游戏的主题,又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宿命、“无常”、“无为”的命题。东西方文化对“时”的认识相比照又相交融——这是赏析电影《罗拉快跑》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祟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这实为正始玄学的最基本的要旨。遗憾的是不少学者对此并不理解,这对我们全面认识魏晋玄学的人文精神显然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无为论》(李生龙著)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 一、考察全面系统,对“无为”这一范畴的界划明确。一般研究者论“无为”,多局限于道家,而且多局限于先秦汉初。对道家以外,汉以下的“无为”思想较少注意。作者则对先秦至明清与“无为”有关的许多资料都加以了注意。道家以外,对儒家、法家、玄学家、理学家、心学家以及道教等的“无为”思想都有论列。二、分析入微,对“无为”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非常精细的剖判。历史上讲“无为”的人很多,由于各人讲的  相似文献   

12.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的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文化”就是根据这四个语义,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行政历史沿革中发生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分析了淮南文化构成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汉初“过秦”之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以“利民一害民”为核心命题,着重从战争、法治、经济与君主政治等四个方面对秦王朝的政治实践进行具体而深刻的历史批判。在强烈的“鉴秦”意识中,《淮南子》秉持道、儒的政治理念,对秦王朝的“治道”与“治术”进行理性反思,揭示其法家型政治发展模式之利弊得失。在取秦而代,汉政胜秦的政治基础上,《淮南子》试图以秦为鉴,提出“身国合一,身国同治”的政治理念,以此“更新汉政”,构建西汉王朝的理想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中 ,偏重于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 ,而对实施教学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则研究不够。本文从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出发 ,提出了“无为”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新策略 ,并研究了采取“无为”策略的原因 ,提出了实施“‘无为’而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探讨了实施这一策略的方法 ,尝试着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学寻找正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无为论》(李生龙著)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 一、考察全面系统,对“无为”这一范畴的界划明确。一般研究者论“无为”,多局限于道家,而且多局限于先秦汉初。对道家以外,汉以下的“无为”思想较少注意。作者则对先秦至明清与“无为”有关的许多资料都加以了注意。道家以外,对儒家、法家、玄学家、理学家、心学家以及道教等的“无为”思想都有论列。二、分析入微,对“无为”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非常精细的剖判。历史上讲“无为”的人很多,由于各人讲的角度不同,含义也就有别。作者按天道、认识、政治、道德、情欲、人生、养生诸问题加以分类研究,对每类问题又分别加以剖析,指出其异同,讨究其流变。三、考镜源流,对“无为”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有一个整体的、历史的把握。在每个类别的论述中,作者都按其时代先后加以钩稽,溯源寻流,使之九曲黄河尽收眼底。在绪论中,作者又以高度的概括的语言,对“无为”思想的总的发展趋势用了综论,使读者得以览其大体,识其本末。  相似文献   

17.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的理解 ,首先是突出地强调“无为”非“不为”。他们认为“无为”的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 ,“无为”就是不要有主动兴事造作的意愿。陈景元和王还从“不越性分”的角度对“无为”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道”、“自然”,“无为”这一老子思想体系出发,认定“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观念的具体展现,即为“小国之有,寡民之欲”。并从这一理解与《老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以及这一理解因“道”的规律(反)而合于老子的大国观这两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地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20.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