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学生置身于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对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本文就此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教材]人教版第十册4课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只有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合作释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阅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对青海湖梦幻般的神奇美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激发情感,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法上给以指导;还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阅读体验教学中,移情指教学主体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共时、多向的协调运动,具体表现为文本对象激发师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对文本对象的丰富和提升,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心灵的契合。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表现为师生对文本的语词、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黄群忠 《广西教育》2013,(33):72-72
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融洽和谐。对此,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有效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一、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的欲望,为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作准备。例如《第一次抱母亲》第二小节主要写了母亲为了整个家,操劳一生,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本,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逐步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一.培养整体感语能力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整体感悟是学生通过直觉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  相似文献   

9.
施妙咏 《成才之路》2022,(10):113-115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言语的内在精妙之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感悟文学作品的意义,领略文学作品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可以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文章从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文本线索,创设阅读情境、促进文本解读,开展合作学习、拓宽思维路径,组织朗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见解,借助课堂内外、阅读与写作、情感和理性诸多方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美,提升审美精神。一、步入文本,情感浸濡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激起的浪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需要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何琛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设置个人体验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或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很难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在于教师要准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就像一个"搭桥牵线"的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化解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善于捕捉师生在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做到情境相生,能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特点,通过"换位阅读,以情激情""互动阅读,以意激情"和"延伸阅读,以境激情"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共生的境界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课程之中,阅读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以讲解教材文章的内容为主开展阅读教学,导致教材文本变得过于格式化,严重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一同去体验文本内容,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内心深处的体验感,提高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是学生"修炼"的主阵地,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立足课堂,把语文阅读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我认为,语文课的灵魂就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它包括阅读兴趣、阅读领悟、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动等。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坚守阅读的灵魂,让学生用阅读滋润心灵。意境濡染心田,朗读触动灵魂。要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意境,这样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意境中自觉地走进文本所构筑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阅读活动是从语言文字中筛选信息的,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使内心产生各种体验。文章围绕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验作者心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形象感知,在品味语言中丰富情思;乐于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让学生自主感受文本学生感受文本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识记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实现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朗读中理解文意、亲近文本,是语文学习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已有的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个体经验和审美趣味来初步感知、判断,形成粗浅的感性认识。学生与文本交流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寻找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突破口,能结合文本挖掘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感悟和思考,同时,在平时的阅读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宣武教育》2007,(7):31-34
《语文课程标准》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