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教育是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内容。袁世凯督理直隶期间,推行新政,通过兴办初级师范学堂,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及周边环境,聘请日本人教习,鼓励学生留学师范,多方募集资金等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奠定了直隶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但由于中国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其在兴办师范教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兴办新式学堂期间,直隶各类大、中、小学堂和众多专业学堂相继开办,唯独商业学堂尚付阙如。直至1906年,直隶的商业学堂终于兴办。直隶开办商业学堂的特点是由地方商会出面操持,由于适应了客观需要,一些县、镇亦有兴办,由此使培养商业人才在传统的"学徒制"之外又增添了一个符合近代文明的培训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清末。1902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改革学制。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兴办师范教育。东北三省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遭到封禁政策的束缚。师范教育是西式教育,师范教育如何对清末的东北三省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是值得后人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之际,本着为教育改革提供蓝本,并借鉴日本兴办师范教育的经验,"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主动请缨,东渡扶桑,对日本学制暨师范教育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晚清兴办师范教育的构想。兴办师范,首在师资。吴汝纶的考察,在提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革新及教育模式的创新方面,为晚清兴办师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 ,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朝廷颁行"新政",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直隶北洋女师学堂开风气之先,以"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著称,而其沿革经历了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堂、北洋女师等三个不同阶段,最后整合为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创建及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更名、调整,今为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8.
清末朝廷实行"新政",直隶总督袁世凯积极推行落实,兴办了一批包括医学职业教育在内的新式学堂,在倡导近代文明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时值西风东渐,新旧交融,在办学实践中仍带有某些旧时代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逐步形成。发展近代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认识初步统一。政府对师范教育采取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政策,对师范生实行优待鼓励政策和毕业效力义务规定,迅速扩大和稳定了师资队伍,对推动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对目前如何发展师范教育,稳定教师队伍,亦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清末顺直谘议局的建立,不仅对地方行政权力发挥了监督和制约作用,而且,在清末直隶地方财政预算体制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直隶地方财政体制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直隶农务学堂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农务学堂的兴办,不仅为直隶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而且推动了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食物     
韩书瑞(1976年)提供了从清末起的生活费用数字。1810-1820年前后,直隶的土地价格,从荒地每亩300文到良田每亩10,000文不等。直隶是华北的心脏,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河北省。直隶供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制度化的学前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机构附属到独立设置,办学层次和类型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时期。本文试图以教会学前师范教育机构为开端,以清末民初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为线索,详细解读清末民初学前师范教育机构之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是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效果顺利达成的保障制度。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经历了清末建立到民国时期的不断完善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纵观20世纪前半叶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可以发现: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自清末制定始,呈不断严苛之势;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弹性过大,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梁启超主张兴办师范教育,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师范教育逐步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对师范教育的再认识有助于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直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师范学堂并非像欧美、日本那样出于普及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在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早期师范学堂的创办,无疑对清政府制定师范教育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其中,遵化"农算学堂"是全国诞生最早的农学堂;直隶农务学堂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不仅为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而且推动了直隶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