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以其不朽著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界文坛。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她的诗蕴含着强烈的激情,感情充沛,篇篇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本文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她诗歌中以荒原、石楠、明月、愁、死亡等为形式所表现出的奇幻意象。这种意象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以其不朽著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界文坛.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她的诗蕴含着强烈的激情,感情充沛,篇篇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本文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她诗歌中以荒原、石楠、明月、愁、死亡等为形式所表现出的奇幻意象.这种意象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一向是翻译中的难题, "形"、"神"兼备的原则可说对诗歌翻译有特殊意义.唐朝杜牧的<清明>诗,诗意悠远,清新明快,传诵千古,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此诗.本文将从诗歌翻译的原则出发.对<清明>诗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牧童"与"行人"的译法,以祈对更好地翻译此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郝明群 《科教文汇》2011,(14):96-97
对于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对诗歌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再现诗中的意境;理清感情的线索;掌握诗中的表现手法;重视诗歌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具体诗例的分析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比喻、想象与夸张的手法,以及各种意象的使用,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使人读来荡气回肠、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6.
涂建忠 《科教文汇》2008,(35):138-138
诗歌鉴赏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本文结合诗歌鉴赏的理论及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高中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红 《科教文汇》2010,(8):64-65
本文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类诗的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一童  刘鹏 《内江科技》2008,29(6):29-30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称指示语是其中的一种,它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它可分为三种类别,即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英语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总是突显于诗中,呈现一种彰显的模式。本文通过对一些诗歌文本的赏析,分析英文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突显于诗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类诗的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盛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13-214
内容决定形式。近代复杂的社会内容是诗歌中一些形式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近代诗歌对形式的改造,共性是“浅层次的”,变化只限于旧诗体的基本框架内。本文列举并分析了“组诗”,“长诗”、“句式自由化”、“通俗化”以及“新名词八诗”等现象,认为“诗界革命”喊出的“革命”一词,是近代以来诗歌形式上一系列变化的合乎情理的归结。  相似文献   

11.
严蓉 《科教文汇》2007,(12S):174-174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12.
胡艳兰 《科教文汇》2009,(20):84-84
孔汝煌先生为青年学子,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写了一本书——《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细心的读者耐心品味,也许能够体会出作者之所以为这本书取一个既传统又现代题目的良苦用心。笔者粗解,作者的主旨,即是想通过诗教互动,在帮助青年学子增进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能有所裨益。这就把诗歌与素质教育这两个话题,很自然地联系、统一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通过鉴赏诗歌了解作者的感情并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在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看见”或“听见”诗中所描述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高佳琦  高佳英 《今日科苑》2009,(12):177-177
中国新诗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诗,这颗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皇冠,难道就永远失去其光泽了吗?作为世界华语诗歌主体的中国诗歌出路何在?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绝,只要人类的感情之水不枯涸,只要人类的感觉不麻木,诗歌就不会灭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形式的诗歌会与人类同存亡。  相似文献   

15.
胡英 《科教文汇》2014,(19):108-109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中国诗歌的发展从原始的劳动号子———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唐诗———宋词———元曲———"五.四"以后的新诗———当代多元化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纵观中国文学史,诗歌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人的青睐,莫过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古人习惯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作歌,诗言志,歌抒情,现代人一般把二者统称为诗歌。《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相似文献   

19.
秦琼 《科教文汇》2008,(6):157-157
本文简单分析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遁世对她的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代表了两种艺术风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本文试从他们的诗歌的共性和个性上去比较他们的异同,总结出他们诗歌的艺术体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供李杜诗歌爱好者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