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传递给受众新闻信息,还担负着科学精神传播的任务.由于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伪科学的误区和科技新闻报道手法的呆板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查找原因,走出误区,使科技新闻报道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
李跃军 《新闻前哨》2000,(12):36-37
医学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传播医药卫生科技方面的新信息、新技术、新成就、新风貌等。由于其报道自身、客体及受众的特性,采编人员应牢固树立新闻意识,把握以下原则,以增强医学科技新闻的可读性、新颖性、知识性。一、坚持公正的科学态度,报道事实准确、实事求是。科学性是医学科技新闻的灵魂,它要求选题必须在科学上具有重要价值;报道内容要具有科学上的准确性,符合科学原理;写之前要分析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如心灵感应、伪气功、思维传递等内容一般不宜公开报道。凡是直接用于人体的新疗法、新技术、新药…  相似文献   

3.
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提供真实的新闻。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就是向受众提供真实的科技新闻,这是不言而喻的。 江泽民同志1996年5月2日在中国科协“五大”上讲话时说:“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坚决反对封建迷信,揭露和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行为,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不懈  相似文献   

4.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这种思维方式为“采编思维”。采编思维,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看,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正确反映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在新的发展时期,起到宣扬进步潮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全面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应当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科学的采编思维。其中主要包括立体思维、创新思维、贴近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5.
伪科学出版物及其识别华中理工大学《国际学术动态》编辑部许淳熙当前,科技出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伪科学出版物作品。科学与伪科学的较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出版媒介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6.
科技正越来越强势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科技报道也由此成为新闻主流报道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各种传媒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传播的快捷、及时等特性,成为了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公众理解科学”中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科技报道升温而“活跃”在各种媒体上的,还有一些虚假科技新闻的泛滥。形形色色的假新闻《北京科技报》近年来每年都会评出十大科技骗局,以今年评出的“2005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为例,这“十大”包括:泰山老虎人间蒸发、贝加尔湖调水到北京、伪科学成诺奖之星、3万元兜售院士、…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流淌着的血液,责任是媒体站立着的尊严。每一个新闻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多年来,武汉广电以三项学习教育、杜绝虚假报道等专项教育活动为契机,始终强化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坚持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打造公信传媒。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正在高速发展,这种形势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会各行业是机遇,但也意味着是巨大的挑战和行业竞争力的加大。新闻记者在新时期应积极贯彻党的方针,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毕竟,新闻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台新闻播出的质量。当记者有较高的新闻采编能力时,他所报道的新闻价值、真实性都会有较大的提升,那么该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受大众喜爱的新闻节目。本文针对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科技发明及科普类稿件日益增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传媒的一个共同特色。总体上讲,这对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一些伪科学的整品也混杂其间。特别是最近处理和解决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功”问题,深入系统地剖析其歪理邪说,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传播伪科学的社会危害性,明确了科学宣传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所谓伪科学,即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是违背科学原理与常识的歪理邪说,它往往在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未知领域,利用一些幻知与猜测心理,甚至把某类江湖巫术也假以科学…  相似文献   

10.
报道科技新闻要有科学态度,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难道能以不科学、反科学的态度报道科技新闻吗?理是这么个理。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落到近些年报道的科技新闻时,觉得这个意在不言之中的命题,确有议论一番的必要。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既不允许夸大,更不允许作假。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另一层是对所报道的事实的评价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自然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前提。而科技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阎平 《新闻知识》2008,(2):41-42
有关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大类,本文初步分析科学划界标准对这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虚假的科技报道种类很多,有宣称突破了现有科学基本理论的假发现,还有报告所谓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假发明。这些虚假报道常常成为伪科学  相似文献   

12.
前段出现在各媒体上有关“嫦娥二号”升空及其回收的新闻报道,在广大受众中掀起又一个追逐军事科技新闻的热潮,同时,也在新闻人中引发了如何克服以往采编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搞好军事科技新闻报道的热议。本期“专题”,专门约请部分长期从事军事新闻采编的同行,从写好写活科技人员、军事科技报道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在军事科技报道中严守保密纪律、增强军事科技报道知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使我们的军事科技报道更加生动鲜活、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3.
贾宁 《声屏世界》2007,(3):18-19
人们对科学的日益关注,使传媒对科学的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01年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公布的美国公众评选的“20世纪世界100条重大新闻“中,科学新闻占了37%,而体育、娱乐两类新闻加在一起才3%①这种趋势也使科学新闻与社会新闻这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两大新闻类别发生联系,越来越多的有关科学的报道以社会新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社会新闻传递科学信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科学,寓教于乐,这本是件好事,可是随着社会新闻对科学报道数量的加大,报道中出现误差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甚至一些伪科学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4.
傅祥 《新闻前哨》2002,(1):18-19
一个错别字.读者会将热线打爆;一处失实,官司可能会上身。记者必须到现场,必须多方采访……读者的大力监督,报纸内部的严格管理,使采编人员时刻在报道的真实性方面如履薄冰。《楚天都市报》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这样伴随着发行量的上升而增强。然而,仍然偶有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刊发的都是真的吗?明明是真实准确的报道.为什么有此一问?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读者的疑问并不完全“外行”,它实际上涉及的是报道公信问题。那么,在保证报道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报道的公信度呢?我认为这需要通过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校园环境的复杂化和生活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校报采编人员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互相交叉、渗透的事物会层出不穷,单一思维显然难以对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出具体科学的分析,也难以挖掘出有新意、有水平的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综合运用思维优势,引进新的创作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扫描”,准确地把握和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在办报实践中,采编人员的思维优势就是勤于思考,善于发掘,长…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叫采编思维。它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采编思维具有立体性、创新性、贴近性等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陈颖 《图书馆建设》2012,(5):7-8,11
网络时代,电子书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目前图书馆在电子书采访和编目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需要采访人员和编目人员密切配合、增强沟通,建立科学的采编配合模式,如设立"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编目人员荐书机制和定期召开采编沟通会等,以使图书馆电子书的服务业务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的新鲜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既指所报道的科技事实要科学,也包括对科技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真实,即报道方法也要科学。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呢?我的体会是: 一、加强科学知识修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江泽民在谈到记者的素质时曾说:“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实践中,采编人员的科学知识修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可能还记得“牛肉西红柿”的爆炸性新闻,这则科技新闻一经发布便轰动了全世界。西德一家著名研究所培育出了“牛肉西红柿”,这将意味着人类从此能彻底解决食物不足和蛋白质匮乏问题。这则消息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我国一些新闻媒体也做了大量宣传报道,炒得很热。尽管当时这则消息的各新闻要素齐全,即研究所名称、科学家姓名、研究方法、新成果获得时间等都交代明确,无可非议,然而这的确是一则假新闻。它是西方一  相似文献   

19.
师亚丽 《今传媒》2003,(5):86-88
在我们不断推动法治进程、实现社会进步的今天,现实生活中一些无视法律、法规,践踏人的尊严的事件却一再发生,这种状况与我们良好的愿望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同时也构成了极大的讽刺。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有时在不经意之间也会奏出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一些和现行法律不相符的报道,伤及被报道者的人格尊严与权利。表面上看,是由于采编人员不  相似文献   

20.
科技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没有这一点不会有人的现代化。而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全面进入富裕、民主、文明之境。近年伪科学与神秘主义的泛滥和农村迷信的盛行,还提醒我们,国民科学素质的低下,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反观近两年的电视界,科技宣传却呈萎缩之态,其表现为“一抑二压三转”(抑减节目,压缩时间,转移到次要频道与次等时段)。原因是科技节目收视率不高,广告效益不佳。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娱乐节目蓬勃兴起,既多且长,并占据着黄金时段。固然娱乐节目的蜂起,不能只从追求广告效应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