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乐府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特点与思想内涵。其中,《琵琶行》堪称乐府诗歌的代表。《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音韵富于变化,诗中多用明暗结合的手法描写琵琶女精湛的弹奏技艺和悲惨经历,从而反映出官僚腐败、民不聊生、人才荒废的丑陋一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自己被无辜贬黜的愤懑。全诗构思精妙、语言巧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琵琶行》的许渊冲英译本充分保留了白居易诗作的艺术之美和思想精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4.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述了一位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和凄凉身世,也倾述了作者对自己无辜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满腔悲愤。本文试图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个角度对《琵琶行》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其中的琵琶女形象,经历时间洗涤依然闪光迷人。当我们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透视时,觉得这一形象之所以丰满而真实,探寻其深层原因,有一种内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诗歌所穿透的人文关怀。诗中,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表现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就是这种关怀让读者明白: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笔者在《琵琶行并序》课堂中设置任务情境,开展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与音乐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两门艺术相映成辉,成为唐朝时代的鲜明写照。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在音乐的描写方面格外突出。诗歌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琵琶乐曲的美妙,结合简练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将琵琶女的人生悲剧和诗人白居易遭遇贬谪的苦闷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贬谪对于心志坚强的人来说,是涅榘。琵琶曲的悲情越是浓重,越能唤起诗人内心的反抗精神。诗人超越悲剧、超越当下低沉的自我、超越时代的意识进发出来,对诗人自己是一种启迪,同时对中国文人大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一首深受观众喜爱的当代琵琶乐曲名作,展现了民族音乐和古典诗词相得益彰的搭配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解读《诉》与《琵琶行》艺术情缘的基础上,从意境塑造的角度来展现当代琵琶曲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借此提示琵琶音乐工作者未来通过丰富自身文化修养而拓展琵琶创作与演奏思路、方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慧 《文教资料》2009,(5):15-16
《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描写在诗界独树一帜。该诗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谪居僻地的寂寞生活,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主题。全诗情感基调凄婉、悲凉、低沉、压抑,如泣如诉,如怨如歌,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歌妓不幸遭遇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篇根据这个立意的需要,摄取了秋夜江边与琵琶女邂逅相遇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头,形成了以弹奏琵琶为线索的精湛艺术构思。线索,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这首诗中它被安排得十分精巧。从纵的角度看,诗歌从开头的“闻琵琶声”起,一直到结尾的“却坐促弦”为止,都扣紧弹琵琶这根线索。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恻哀怨之声,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气氛。从横的角度看,诗人匠心独运地把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与音乐的精彩描写有机地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无不为之折服,也吸引着众多评论者对其语言艺术的关注,“读者但羡其风致”。反倒是诗歌的思想意义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甚至,有的分析失之偏颇,似是而非。《琵琶行》把琵琶女与诗人的命运结合起来写,“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为这首诗歌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二人由于有着相似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 陕西渭南人。他的诗歌 现存近3000首,数量当 推为唐代诗人之冠。长 篇叙事诗《长恨歌》、《琵 琶行》等名篇代表了他 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作于唐宪 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 岁,任江州司马。 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 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正因为感情深笃,因而广为传诵。唐宣宗李忱赞誉日:“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相似文献   

19.
一曲琵琶寄深情──《琵琶行》情思所在杨树玉《琵琶行》可谓千方绝唱,脍炙人口。每教学此文,感于诗人白居易笔下一个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及诗人被贬谪而沦落天涯的不平之情,便想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论的...  相似文献   

20.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