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教育责任,才能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人是有所信仰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人类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而教育的振兴,希望在教师。教育是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  相似文献   

3.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  相似文献   

5.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片海,才能指引给学生一条河;教师首先要成为幸福的人,才能点亮学生的幸福人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有效教学,才能以幸福点亮幸福,人格影响人格,智慧启迪智慧,实现师生的幸福成长.因此,如何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拥有教育的信仰,拥有教育的激情与智慧,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从而成就工作的尊严与光荣,是关键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幸福教育要引领师范生对深层道德信仰的追寻。只有多领域地涉猎和深度思考,才能让他们确立科学的道德信仰,为幸福教育打下一个深层次的基础。在具体丰富的现实个人体验中,师范生得到道德成长,并在职业准备和职业实习中为获得幸福训练必要的技能,体验初步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项拯救人类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基于自己的教育信仰,才能抵制各种诱惑,虔诚地身体力行教育的使命。基于信仰内涵的教育信仰结构是:教育理解是教育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教育信仰是教育信仰重建的内在动力,文化境界是教师信仰重建的外部机制。鉴于此,提出塑造教育信仰的策略,即阅读教育经典,提升职业承诺,赋予职业关怀。  相似文献   

8.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如是说。真正的教育必然建立在教育信仰之上。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教育者在付出时心里才会盛满爱和幸福;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教育行为本身才会更加温暖,更加有激情,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杜智华  袁瑞新 《教师》2012,(18):121-122
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教师想要幸福,必须具备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本文依据需要层次理论,试图从教育信仰、教育成长、教育创新等层面,探寻教师获取幸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教育最成问题之处,也是教师教育最大危机之所在。然而究竟何谓教育信仰,何谓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仍隐而不彰。文章从什么是教师的教育信仰,为什么现时代需要迫切地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的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信仰的内涵,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引人注目的呆子——贾宝玉、薛蟠。一位是富贵悠闲的无能儿,一位是富贵无能的废人。不用承担“补天”之责的两人生活得简单而快乐。这两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不能为栋梁的男人的极度失望和对大厦将倾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13.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引人注目的呆子——贾宝玉、薛蟠。一位是富贵悠闲的无能儿,一位是富贵无能的废人。不用承担“补天”之责的两人生活得简单而快乐。这两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不能为栋梁的男人的极度失望和对大厦将倾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15.
彝族灵魂观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将化为另一种形态——鬼魂到彼岸幽其世界继续生存并与阳世之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幽冥世界是一个理想的近似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亡魂可以在那里劳作生息,愉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生人”母题是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情节,通过不同的“生人”主体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这类母题具有特定的成因和叙事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图腾标示功能、信仰建构功能和文化符号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本质上是个崇尚女性的人,中国传统女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不幸命运使他感佩和同情。因此,他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踏实坚韧、慈爱清明的女性形象,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可分三个时期:1.敏明时期—毁灭一切。2.惜官、尚洁时期—忍辱负重、默默抗争。3.麟趾、春桃时期—积极抗争、虽苦犹乐。她们对生活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抗,恰恰反映了许地山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发展脉络以及他的创作风格从浪漫到写实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从静态和动态上来区分,法的信仰可以分为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信仰的基础在于法律的价值,对法治信仰的基础则在于法治优于人治;信仰法律与法治应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当中。  相似文献   

19.
My mother's angry scream broke into the happy,friendly world of 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Even as a 6-year-old, I often escaped into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kind, soft-spoken man who wore that brightly colored sweater. But on this day, any attempt to slip into my safe TV world didn't work. My mom's angry shouts made sure of th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