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恒的感动     
他,也许与我们互不相识;他,可能曾与我们擦肩而过;他,甚至会是我们身边的一员,而我们却不一定能注意到他。可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他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感动?不,确切说是震撼!我被他们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所慑服了。我依稀记得,是位编导在回顾采访过程时,说自己一直为一个叫做海英的16岁女孩辗转难眠。16岁,和我一样,而我也因此记住了她和她的哥哥。当时,海英哥哥是第一个知道井喷事故的人,他只要骑上摩托车,15分钟就能回到家里报信。可他知道事故后并没有往家赶,而是往镇里别人家赶,一路上奔走呼告。就这样他也“忘了”家…  相似文献   

2.
《南昌教育》2009,(9):7-8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昌市教科所党支部组织全体教研员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调查《丈量大地的人们》。画面上那冰雪皑皑的大地雪山,那一张张平凡而又坚毅的面孔,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震撼。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回味,在追寻,那样一个集体,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3.
郑炜栋 《小学生》2013,(9):110-110
在德育教育中,发自内心的感动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希望捕捉到的。教师为了这个目标总是费尽心思,而著名相机厂商"佳能"的广告语就是:感动常在!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看到一张张精美绝伦的照片,心中不免泛起一阵阵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触动心灵的震撼,所以有时候在德育教育中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张简单的照片就  相似文献   

4.
水木丁 《小读者》2013,(9):28-28
前一阵子把宫崎骏的《幽灵公主》翻出来看。在寂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关上灯,仿若一个孩童般盯着屏幕,试图像当年一样走入曾经走入的故事,寻找旧日观影时的感受。幸运的是,那所有曾经的感动之处仍令我感动,震撼之处也仍然震撼。于是就想,所谓大师的作品,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5.
那一堂课,不经意间和学生说到罗素,说到89岁高龄的他到政府门前静坐,激昂地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仅仅为了呼吁和平;说到他一生著述71种,年近古稀却还开始尝试写作小说……我发现学生眼中有晶莹的泪珠,课堂很静。我知道,我的学生被感动了,被罗素不可遏止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韧性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6.
品德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在品德课堂中总有一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体验,那就是感动,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感动成为魅力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拨动心弦,以真情唤醒学生感动 [案例链接]<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7.
陆筠 《师道》2003,(11):33-3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对他的称赞。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也许你从不曾在意过你的细心关怀会为一个孤独的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也许你也未曾想过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各个行业各个地方谨记着你教给他们的人生道理,心怀着对你由衷的感激……请翻开那些尘封的记忆,在每一张笑脸背后,寻找这一份温馨的感动。  相似文献   

8.
倾听陶喆     
纯粹的聆听与欣赏video截然不同的地方是,倾听者往往比观赏者更容易接近音乐的内涵。迈克尔·杰克逊曾说音乐电视就是三分钟的视觉轰炸,而单纯使用耳朵倾听时,则是灵魂和思想的震撼与洗礼。或许能够产生这种震撼的音乐并不多,但至少有一段来自陶?。陶?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气质,似滤过风雨,完美地渗透于他的音乐中,神奇如斯:“镜子中/看见一张陌生的脸/那眼神如此黯淡/笑一笑/只牵动苦涩的嘴角/我的寂寞谁知道……”听着这首轻柔的《Angle》,忽然想起一句歌词:“有橘色的加州阳光。”不由得心动,于是漫步入梦境至晨曦。在《黑色柳丁》这张专辑…  相似文献   

9.
从音乐教室回到办公室,我心里仍然充满着深深的愧疚……   下午第一节课是一年一班的音乐课.把学生带进音乐教室,当我告诉他们今天要学唱歌曲《柳树姑娘》时,一张张小嘴叽叽喳喳地说道:“老师我会唱!““老师我会唱!“看着他们那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劲头,看着那一张张灿烂纯真的笑脸,我心里暖洋洋的,溢满了激情和感动.   ……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这样一句话:“感动之于心,犹水之于花”。这里面包含着很深的道理:其一是说人的心需要感动,犹如花需要水的滋润一样;其二是说感动了人的心,心灵就会得到洗礼和升华,犹如水滋润了花,花儿就会充满生机,艳丽多姿。合起来说,感动就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它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学生如果吮吸了这样的乳汁,他们就会受益不尽——吸着它的精华而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并享有智慧和激情。今天,教育教学需要感动,学生更需要…  相似文献   

11.
智慧的美丽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 ,我流了泪。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 ,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 ,还有那分期待和紧张。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别人 ,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 ,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 ,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 ,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 ?他说 ,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 ,让我的父母去送 ,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 ,我就有些感动 ,作为儿子 ,他是孝顺的 ;作为兄长 ,他是体贴的。主持人也很感动 ,她问 ,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 ?他说 ,因为父母很想…  相似文献   

12.
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抓住题目“番茄太阳”质疑,让学生读读找找文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结合课文朗读感悟这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这样上的结果是学生仍与作者有很大的距离。感觉是教师在硬拽着他们学习。而学生始终在文本之外看别人的故事.更不要说产生心灵的震撼了,而我自己读课文时,心里则涌动着一种感动、感激。那该如何将我这种成人式的感激与感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去感受一番,真情地为他们的欢笑而欢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呢?  相似文献   

13.
感动     
感动是什么?是骄傲还是谦虚?是前进还是落伍?都不是。感动其实是一种“享受”。感动是黑暗中陌生人为你燃烧的火种;感动是困境中别人为你伸出的援助之手;感动是天地间父母为你铸就的“爱的长城”。感动是父亲额上的条条皱纹;感动是母亲眼角的滴滴泪水;感动是老师鬓间的丝丝银发;感动是同学那天真甜蜜的笑。感动是的一丝微笑;感动是朋友间的“心灵诉说”。感动是盼望已久的一封短信;感动是不经意间的一句亲切问候!感动如同那千钧巨岩下的一丝青绿;感动如同那鹅毛般白雪下的一株挺直的青松。感动又如同那长河落日的苍茫辽阔;感动也如同那青山…  相似文献   

14.
前一阵子把宫崎骏的《幽灵公主》翻出来看.在寂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关上灯,仿如一个孩童般盯着银幕,试图像当年一样走入曾经走入的故事,寻找旧日观影时的感受.幸运的是,那所有曾经的感动之处仍令我感动,震撼之处也仍然震撼.于是就想,所谓大师的作品,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逆着时间的顺序掉头去看,拂去一些时代的影子,剩下的东西依然如陈年酒散发着浓浓的香气.  相似文献   

15.
家里珍藏着许多本绿色影集,它们是我28年戎马生涯的缩影。每每翻开,总被那矗立于心间的山魂所震撼,被子弟兵卫国戍边、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染。凝视着那一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6.
爬山虎──致一位自考朋友殷春英极其韧性地把你绿色的宣言在墙壁上贴满你的执着风被感动云被感动阳光被感动每一个瞬间每一张时片都以全部的辉煌向明天闪烁青春待向上的脚步终于踏响生命的峰巅那颤栗的拥抱啊最是风流(作者地址:保定市第一医院)爬山虎──致一位自考朋...  相似文献   

17.
无名草     
史建斌 《河北教育》2005,(12):42-43
每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总是会不由得看一下教室里那一张空空的课桌,是这张课桌的小主人,给了我心灵莫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18.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19.
新年寄语     
2008年带给中国许多震撼与思考。回眸这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雪灾、矿难、汶川地震、奥运、神七……个中感受很难用"悲、喜"去表述。有报道说,过去一年媒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的2008年.中国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书写了非同寻常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三则     
语文老师发现张三上课睡觉,比较生气,于是弄醒张三问道:你怎么上课睡觉?可是,张三拒不承认睡觉。老师:那你干吗闭上眼睛?张三:老师,我在默念课文。老师不信,说:那你干吗直点头?张三:老师,你讲课讲得很好。老师还是不信,说:那你干吗直流口水?张三:老师,你的课讲得很有味道!一个战俘得了一种病,左手被截掉了。他请求敌人把他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国,对方很感动,就照做了。不久,他的右手也被截掉了,他再次请求将右手送回祖国,获得批准。再后来,他的左腿也被截掉了,当他要求把腿送回祖国时却遭到拒绝。战俘问:“为什么前两次可以,这次不行?”对方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