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权《琼林雅韵》与王文璧《中州音韵》皆"平声不分阴阳"又同"入派三声",这既反映了有明一代南方语音全浊音系统的存在,也反映了明代南曲行腔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南曲韵书成就于《中州音韵》,但寻根溯源则肇自《琼林雅韵》。  相似文献   

2.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3.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情况,归纳出包括阴、阳、入3声19个韵部,指出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不同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间参杂方音,体现了当时语音的特点。对比现代江淮方言,说明南京方言在明代时已经属于北方话。明朝后期随着北方话影响的减弱,吴语影响深入,造成了现在南京方言中具有吴语的前后鼻不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音三籁》是一部很重要的南散曲戏曲选集。编者空观主人即是明末凌蒙初的号。他是浙江乌程人,曾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判。编者一共选了元明两代的南散曲九十七套和小令二十七首;又选了南传奇一百三十二出和只曲十七首。他所说的南音,就是指南曲;他所说的三籁,就是将所选各曲都品评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个等级。 曲有南北之分。南北语音不同,南北曲的用韵也就不同。曲韵专书也就有南北派之分。《中原音韵》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是适应北曲发展的需要,统一戏曲语言的著作。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原音韵》的影响一直都是很大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以《中原音韵》为用韵的典范。而南曲没有专门的韵书,等到《洪武正韵》出来以后,南曲作家和艺人觉得这部韵书和南方语音较为接近,就拿来作为主要参考。故明清时代戏曲界就有“北主《中原》,南宗《洪武》”的说法。但是,《洪武正韵》虽说可以用来作为南曲的参考,但到底不是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18-120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迄今为止,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达成共识。本文对目前在《中原音韵》研究上存在争议的音系基础和入派三声问题进行梳理与述评。  相似文献   

8.
吴江派后期代表冯梦龙编选的南曲集《太霞新奏》,以"律必叶、韵必严"著称。《太霞新奏》的用韵分析显示,当时的南曲用韵虽体现南音,但大致遵循《中原音韵》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周昂撰作的南曲韵书。此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我们认为其音系基本以北音系统为基础,传承了《中原音韵》,但又充分照顾南曲曲韵特点,其中亦流露了部分吴音。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韵文里去声和入声的押韵情况,利用去声来源于-s尾的理论,分析去入相押的原因以及-s尾最终消失的语音机制和时代。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音学大多认为,上声三字组变调规律单一,并不复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卢甲等人先后认为并非如此,他们在听辨实验基础上,对其异化规律及其成因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但分歧不少,语言是“听”的,是负载信息的音流。语流音变,首先是发音生理之需要使然,上声三字组变调,固然与音节间组合格式有关,但是决定其变调值域的核心要素,并不在这组合格式,而是在音节字义间不同的组合层次及其组合关系上,同时也与节律协和、语义突显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14.
益阳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差异较大,注意调形变化和音高高度,解决调值偏低和调形变化不明显的问题,是益阳人学普通话要特别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查、比较并结合现代化语音测试方法对通化方言进行了研究探讨,简要地解释和说明通化方言声调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17.
本列举大量古书中的例,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学提出的“阴阳对转”现象,即在古书中韵腹相同而韵尾不同的阴、阳、入之声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声调标调法在声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符号标调法、五度标调法、九度标调法、分域四度制标调和调素标调法是五种比较重要的方法。根据声调所具有音区特征、曲拱特征和顺延特征,上述的五种标调法分别突出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昊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20.
声调误读与声调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调是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中,应试者的声调误读现象非常严重。这和应试者淡薄的语言规范化意识以及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系统上的相异性有关.在普通话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避免声调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