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指导原则,对民事诉讼法产生了显著影响。它要求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公正和善意,对诉讼参加人滥用诉权、作虚假陈述等不正当诉讼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禁止法官滥用裁量权、实施突袭性裁判,以维持当事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诉讼程序公正。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未实行当事人主义模式,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时应特别关注对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保护,注重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制定法的稳定及尊严。  相似文献   

2.
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中存在的"执行难"和"执行乱"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是其职能所在,检察机关应坚持不干预正常执行活动和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综合运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法律手段加强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以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民事上诉权作为一种司法救济权是上诉制度的一部分,是启动上诉审程序的前提;上诉制度是司法体制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审计制度的一环,在到诉讼架构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司法实务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起上诉时遭妨碍,会制约当事人民事上诉权的有效行使。为确保当事人在行使上诉权时畅通无阻,也为了上诉权的行使能够真正达到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探讨救济民事上诉权更为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检察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权力与职能,但目前民事诉讼监督存在检察监督内容不全面、抗诉事由规定不合理等许多问题,不利于发挥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职能。因此必须从依法赋予检察机关起诉、参诉和抗诉的权利,细化检察机关的抗诉事由等多方面去完善民事诉讼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诉讼制度,对刑事诉讼中检察官的诉讼地位与检察机关性质、客观公正义务、审判模式、法律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探讨,认为基于刑事诉讼的平等对抗原则、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原则以及合理的诉讼结构的要求,庭审中的检察官不应具有监督权,庭审中的检察官地位可定为一造当事人。公诉权与监督权的暂时分离并不会改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也不否定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改变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有利于公诉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作为独立于诉讼主体的第三方,基于权力制约原理和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有必要强化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从单纯的救济扩展到预防、由事后监督扩展到同步监督和事后监督并存;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作为诉讼当事人,基于对刑事诉讼规律的遵循,有必要重新界定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侦查监督权模式、实现审判监督职能和控诉职能的逐步分离、使监督内容限定为对法律问题的监督而非对事实认定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民事抗诉制度的设置,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误解,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不相适应,影响了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行使,也不能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的原则,因而不科学,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这是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符合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也是国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在具体设置民事公诉制度时,应当明确民事公诉案件的范围、条件、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提起的方式,理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事立案,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环节,其设置是否科学,将对当事人的诉权能否保护、其实体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立案制度中立案条件、立案程序及其现实性等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案制度在理论上绝对化了实体权利对诉权的决定作用,逻辑上颠倒了结论与条件的关系,违反了诉讼的一般运行规律;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原则、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脱节、相背离;在实践上不具有现实性。因此,民事立案应改实质审查为形式审查,并进行相关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民事检察监督的路径问题成为当前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热点之一。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上级检察机关通过抗诉强制启动再审程序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决定了基层检察院缺乏开展民事检察监督的法定依据。然而检察机关在我国宪政体系中的职责和司法现实需要将基层民事检察监督路径问题逐步推至公众关注的视野。基于尊重当事人权利、尊重法院独立审判以及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原则,基层检察机关对第一审程序、生效裁判文书、民事执行活动以及解纷息诉方面均可以适当方式开展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诉讼法面临新一轮修订之时,梳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对明确修法的宗旨、目标,以及完成具体制度的构建皆非常重要。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诉讼法律关系理论、诉权理论和诉讼标的理论等。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确立了民事诉讼中法院和当事人的关系,诉权理论则指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应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而诉讼标的理论则解决了如何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形,确立诉讼标的相对化理论,以实现纠纷一次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推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今天,如何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能进行定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基于现实的需要,我国保留检察机关提起民事抗诉具有现实合理意义,但应当在受案范围等方面予以收缩。另一方面考虑到世界检察制度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很有必要建立民事公诉、参诉制度,以实现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能扩张。  相似文献   

13.
刘琳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4):121-124
上诉权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基于上诉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宽泛化等缺陷使得对民事上诉权予以法律控制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最终确定,促进了民事诉讼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民事诉讼最初立法目的出发,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过程中也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不仅是立法者的应有之意,更是其自身司法角色的需求。健全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检察监督中的适用,要不断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培训;建立检察官诚信档案制度;逐步完善违反诚信原则的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原则对诉讼权利滥用之制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要求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滥用诉讼权利是违背权利设置目的,专门以损害对方当事人或国家利益为目的行使权利的行为.为诚实信用原则所禁止。各国均立法规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滥用诉讼权利的程序性惩罚措施,但并未规定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有效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切实落实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小东 《九江师专学报》2014,(1):113-115,125
由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法治国家都是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我国,这种由检察机关行使的公诉权仅仅限于刑事诉讼,而把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排除在外,但是这样也并不能完全的掩盖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法律监督职能,也能够更好的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受到行政侵权时候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撤诉制度事关当事人的诉权,体现着民事诉讼定争止纷的终极目标。而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撤诉制度存在着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急需改革的问题。笔者认为立法上应杜绝法律条文的隐性冲突,并以当事人权利平等或对等为理念来设计程序。  相似文献   

18.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诉权的有效行使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多种影响诉权行使的因素,诉讼救济不足,诉权行使资源有限,同时也存在着滥用诉权的现象.因此,既要强化对民事诉权的保护,又要对民事诉权行使予以有效规制.诉权行使问题要得到很好地解决,诉权行使应遵循的原则须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诉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得微乎其微,这也正是造成当前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解决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权问题,以切实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了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被害人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及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应在立法上给予重视,并逐渐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