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世界。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示了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以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创作特色。作者通过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启蒙思想中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整合,共同建构了孙犁的人格与价值系统,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一方面是暗合了鲁迅等新文学先驱在“人的发现”的过程中对悲剧意识的开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传统诗学中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本质的继承。尤其是晚年对传统思想的回归,使其小说在呈现出富有抗争精神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寻求和谐的优美特质。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讽刺艺术,他继承了果戈理、谢德林等大家的幽默传统,将政治讽刺与幽默合成为讽刺幽默。对俄国社会现实的灰色生活用温和的幽默来进行批判,以唤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冷静的讽刺风格往往表现为不重情节、性格的描述,却重事件的情趣的幽默特色。因此,契诃夫不仅继承和发扬的由普希金开创、果戈理奠定基础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且也使与之同步发展的讽刺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对哥特式小说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情节上,依然包含着复仇、虐杀等黑暗色调的情节;二是在场景上,依然采用墓地、古城堡等典型场景。爱伦坡对哥特式小说的发展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叙述视角上实现了第一人称外视角与第一人称内视角的相互转换;二是在结构模式上,形成了包含递进式、推理式、镶嵌式在内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是对当时功利文学的反叛突围和对狭邪小说的批判继承后发展起来的.它以“衷情”为感情取向,通过才子佳人的人物模式、普遍的悲剧结局体现出浓厚的感伤氛围,为随后到来的五四新小说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方面得以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完善发扬。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讽刺艺术,他继承了果戈理,谢德林等大家的幽默传统,将政治讽刺与幽默合成为讽刺幽默,对俄国社会现实的灰色生活用温和的幽默来进行批判,以唤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冷静的讽刺风格往往表现为不重情节,性格的描述,却重事件的情趣的幽默特色,因此,契诃夫不仅继承和发扬的由普希金开创,果戈理奠定基础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学传统,而且也使与之同步发展的讽刺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复古与革新是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两个因素,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相互碰撞中,中国文学一方面能批评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理论。然而,从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文学史上革新运动的先导,一般是复古主义文学思潮。例如唐代诗歌领域的革新则始于对六朝绮靡文风的批判和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复古思潮。在唐代散文领域,  相似文献   

11.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它既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也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同时也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因而具有关注现实、反映人生 ,贴近社会、抚慰民众 ,暴露弊端、批判丑恶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2.
D.H.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两性关系进行了勇敢的探索,表达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通过对于他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分析与批判,D.H.Lawrence勇敢地探索出男女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新观念,展现了一种两性交流理解的新方式。D.H.Lawrence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解析了两对爱人的成长经历,证明了男女需要保持和尊重各自人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才能真正达到相互交流理解的两极平衡。D.H.Lawrence从一个新的角度描绘出一幅两性关系完美结合的理想画面。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一个弱女子不幸命运的小说.作品的立意均不在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但是二者的批判角度和批判深度却存在不同之处.莫泊桑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羊脂球>侧重于对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进行现实批判和道德批判;丁玲继承了五四传统,尤其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在霞村的时候>更注重历史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反思,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宋代科举制度虽然在总结唐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改革与完善,更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仍表现出一些缺陷和负面效应而为《夷坚志》小说所批判。《夷坚志》小说科举批判的视野非常广阔,涉及科考对广大文人士子生活、生命的羁累与虚耗,士风和世风的扭曲异化,科考的腐败舞弊等。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夷坚志》对科举批判既用写实手法,亦用超现实手法,写实故事多直接批判,超现实的作品多影射、讽刺,两者的批判力度、美学效果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一个继承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成就是不朽的。鲁迅小说创作不朽的重要原因,以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最大的意义与贡献。就是他的创作始终如一对现实的关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德国作家克莱斯特发表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地震摧毁了世界秩序的社会。在小说第三部分描写的弥撒现场,一次源于企盼未来的人类行为最终演变成一场骇人听闻的群体暴动事件。小说中展示的暴力一方面体现了克莱斯特对启蒙宗教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作为导致主人公最终死亡悲剧原因之一的伊甸园幻景也折射出克莱斯特对卢梭"重返自然"理念的否定。笔者将通过对《智利地震》中暴力的解读,证实克莱斯特对启蒙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不只是否定、批判,也有继承和利用,这主要表现于它对骑士小说的戏拟.《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戏拟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模式戏拟;二是细节戏拟;三是语言戏拟,从而彰显了骑士小说对《堂·吉诃德》的成就之功.  相似文献   

20.
继承民族音乐遗产,不单是使许多传统的优秀作品能够经过整理来为人民服务,更重要的还在于革新和创造,在批判地继承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体裁和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