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资产阶级学术界有不少误解,这些误解传得多了,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牢固的概念。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在思想上相近就是这样的误解之一。一些西方文学研究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预示了”尼采的基本思想。另一些人则认为尼采是这位俄国文学家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只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思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多限于对其中某一位作家的本体研究,偶有比较,却不言其同。而在俄罗斯,这一对研究仍相对鲜见。其实,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长期深刻,且互为影响的文学关系。作家在创作中所选取的艺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人的认知。屠氏的“隐蔽心理学”隐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公开”,而陀氏的“公开心理学”更不乏屠格涅夫式的“隐蔽”。  相似文献   

3.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逐渐深入,很多文章都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在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其他领域的同时,《罪与罚》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与此同时,左翼文学势力也展开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以擅长描写道德问题而著称的伟大作家。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陀氏创作思想的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的家庭。虔信基督的母亲经常给他讲《圣徒列传》、《新旧全约104个故事》。福音书中所宣扬的慈爱、忍耐、向善,在...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周作人早期思想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的非暴力思想和"爱之福音"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周作人早期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在以往的研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一直未被重视,本文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以补周作人早期思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杨赢 《河北教育》2023,(9):62-63
<正>1907年,马勒出访赫尔辛基,和西贝柳斯关于交响乐的性质有过一次对话,西贝柳斯认为“交响曲最吸引我的是其严肃性和风格,以及其使所有动机之间都带有内在联系的深刻的逻辑性”,而马勒则认为“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它必须海纳百川”。无独有偶,茨威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评价也是“一和万有的世界”。马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眼光超越了某个特别的艺术门类的限制,关注的是人类心灵的根本问题,寻求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出路。马勒肯定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而我们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遥远回响。如果说,精神气质的相通,关注话题的接近,对人类命运的关心,这些还是思想层面的,那么我们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仔细聆听马勒之后,更能发现两人的作品之中在结构安排上也有异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结合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一理论著作中的有关“复调特色”和“未完成的人身上的人”的理论来探讨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作家费奥多尔&#183;陀思妥耶夫斯的代表作《罪与罚》在构建其思想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探索人的心灵奥秘 ,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阅读陀氏的作品,我们会对其作品集中统一而又骤变的时间空间、紧张突兀而又浓缩的情节冲突、精彩纷呈而又漫长的对白独自的创作特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陀氏的这一创作特征不同于以往欧洲小说,可以称之为共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扎根于俄国自然派这一文学思潮,但它经历了人物形象的蜕变、现实主义体系的蜕变与思想世界的蜕变。陀氏是一个特殊类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预告了文学思潮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温顺的女性》,可以帮助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关于孤独与宗教的思想。笔者通过阅读陀氏的《温顺的女性》,发现作为作家的陀氏与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某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7.
尼采在1888年11月20日给勃兰兑斯的信中写道:“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文章,我固然愿意无条件接受你对他的那种批评,可是由于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尊重他、崇拜他。我现在有一种想法,不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跟我的思想底流相反,我都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对他表示感谢。换句话说,我今天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作品里面摒弃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经由微型、大型对话组成的复调对思想冲突予以体现,且其作品于体裁层面存在狂欢化特性,具有各大思想的撞击和交流。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面的复调而言,其属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和当代俄国的现代转型密切关联。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复调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