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虽然赶不上同时的小说和戏剧那么知名,但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却毫不逊色。明清民歌时调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诗经》中的风诗直至南朝乐府民歌,二是唐代初露苗头的俗曲俚词和金元之际勃起而盛行不衰的散曲。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既有共同特点也有相异之处,而且,相同和相异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民歌时调小曲是流行于明清时期南北各地城镇市井的民间小调唱词。刘旭青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明清民歌时调小曲传承影响研究》一书(以下简称刘著),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部力作。刘著较全面地挖掘、梳理和探讨了明清民歌时调小曲的文化生态、明清俗曲的音乐形态、明清曲艺学,以及在曲艺、戏曲、俗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在俗曲音乐及其传播、民俗文化和方言俗语方面的价值等。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曲调源流小考上多有创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4.
《白雪遗音》是清朝华广生收集编纂的一部民歌集子。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民歌时调集》收录的《白雪遗音》时,发现其中某些《马头调》曲子有疏漏,主要有三方面:句读的错误;把的错误;韵脚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民歌中有一类曲调叫做时调,它是在人们休息、娱乐时唱的民歌小曲。时调往往经过了民间卖唱艺人的加工,因此其曲调的结构形式往往较规整匀称,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时调的流传时间非常悠久,许多时调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时调的流传范围也非常广泛,一首时调往往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时调在流传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大同小异的变体。《茉莉花》就是一首在我国各地广泛传唱的一首时调小曲。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调自元人小令衍生出之后,其所用曲调整体上经历了由借用散曲曲牌到自创专属曲调的变化历程。明清时调从散曲曲牌系统中借用曲调与自创专属曲调之间呈现出了相反相对的发展趋势,散曲曲牌对歌谣时调在曲调方面的影响总体呈现出逐渐削减直至消逝的趋向。随着歌谣时调自创专属曲调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借用自南北散曲曲牌系统的曲调在不断减少,这实际上正体现了歌谣时调自元人小令衍生出后,不断发展、逐渐自成体系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中有"捉"字句65个,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捉"字句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描写,从"捉"字句的句法成分、句式结构、语义类型分析入手,概括出"捉"字句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歌时调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戏曲的联系尤其紧密,本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在传统民歌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商贾形象,他们在各色各样的角色中,显得非常贫乏、呆滞和负面,而且在作品中一般都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而与这些商贾形象不同的是由科举入仕的工商子弟形象。这部分工商子弟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们受益于科举及第,从低贱的门槛中跳了出来,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与普通商贾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人罕见的爱马情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音乐文化.骏马是哈萨克族民歌永恒的主题.哈萨克族民歌中的骏马形象与音乐声象,不仅丰富了哈萨克族民歌的内涵,使哈萨克族民歌独具特色,也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独特的演唱形式、技巧与声音.  相似文献   

11.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唱腔风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唱腔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本文试从客家山歌的运腔、装饰音腔、衬词运用等方面入手,结合两位民歌手的演唱特点,探讨粤东北客家山歌的唱腔风格.  相似文献   

12.
赣中地区南昌民歌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的田园风格,音乐舒展开阔,婉转悠长。在这里流行的各类体裁的民歌中,号子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喜爱。文章以南昌号子音乐为研究对象,对其节奏、音乐材料、音调、音阶、调式、曲式结构特征及演唱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流行音乐历经“西风东渐”的影响以及商业化运作之后,逐渐开始探索建构自身的音乐体系,积极争取与主流文化相融入。在这一进程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风”的兴起。“中国风”流行音乐全方位融入了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歌词文本中对古代诗歌等传统语言文化的引入、旋律上对民族调式的运用、演唱中对地方民歌与戏曲的借鉴以及配器上对民族乐器的广泛运用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这些创作特征。有助于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民族化这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矛盾和冲突为背景,从2种不同声乐艺术的共性表现因素出发,对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唱法的发展进行一些新的思考,为使我国民族唱法能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皖西民歌作为大别山民歌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不论是山歌、小调,还是号子、诵词,音乐的节奏和速度都比较自由;在调式使用方面,最常见的为五声徵调式,其次是五声羽调式,再次是五声宫调式,商调式使用较少,而角调式几乎没有,六声及七声调式也很少见;在音高变化和音量处理方面,皖西民歌的各个支系皆有不同。这种音乐本体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皖西民歌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的地域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外歌曲,无论民歌或是流行歌曲,无处没有比喻。比喻——这种高雅而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歌的翅膀和生命。歌中比喻可以引起相似联想,联想可以唤起形象,形象则可以产生美感,增强审美愉悦,因而提升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北朝民歌创作者主体是鲜卑族和鲜卑化了的游牧民族以及汉族和汉化了的农耕民族 ,各自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游牧民族处于强势地位 ,民歌风格粗犷豪放 ,激昂向上 ,热烈奔放 ,气势狂劲。农耕民族处于弱势地位 ,民歌风格悲慨苍凉 ,沉郁哀怨 ,委曲婉转 ,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9.
民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对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进行比较,使我们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民歌"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方式和含义。  相似文献   

20.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的主要舞种之一,是在地方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现形式,其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独树一帜、别有风味的“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文章从“单袖筒”的形成、风格特点、发展创新以及今后的走向来加以论述,旨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赣南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