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付昕 《华章》2013,(24)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建筑师重新对建筑抗震设计重视起来。通过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严格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并介绍了日本建筑应用抗震设计的实例。希望建筑师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出发,有效地借鉴日本抗震新技术,从而推动我国防震抗震减灾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指底层为框架、抗震墙上部为砌体结构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些临街和社区的建筑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格局作商用 ,上部用作居住 ,这些建筑有些采用的就是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这种结构经济适用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然而 ,这种建筑结构是由两种性能不同的结构材料组成的 ,结构沿竖向刚度变化较大 ,“上刚下柔” ,很不利于抗震。因此 ,我们必须对这种结构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 ,合理设计 ,以满足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要求。一、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底层框架结构最初采用的是底层全框…  相似文献   

3.
提高泉州地区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结构建筑是我国很多地区普遍采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它成本低廉、坚固耐用,但自重大,抗震能力差。分析了泉州地区常见的石结构建筑存在的一些抗震不利的问题,并从建筑地基选择、建筑体形、承重方式、抗震构造、施工要求等方面提出提高石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的措施,为石结构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如今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成为工程研究的重要理念。本文从当下建筑的抗震性能出发,对影响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尽量解决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减缓地震对人们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由于砖混结构建筑主要以脆性材料为主,不具有延性,在地震作用下极易破坏,因此,要对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加固,提高结构安全性、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本文针对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震害表现,提出抗震加固方法,并以某学校的抗震加固工程为例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在日后的工程实践中,能够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使其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摔层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掉层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分析.根据不同的嵌固方式建立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模型,以框架结构实例为对象,研究了陡坎上不同跨数、掉不同层数的掉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结构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建筑自身具备的抗震能力,并结合建筑现状,提出了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以此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浅要地分析了砖混建筑抗震结构加固设计的相关理念,并就其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最后对于如何提高砖混建筑抗震结构的加固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建筑物毁坏极多,土木建筑工程结构问题引起了很多结构工程师的关注,试从中国地震活动概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谈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砖混结构建筑存量大,大部分抗震性能差,抗震加固形势紧迫。针对几种常用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从施工、造价、力学性能、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一种施工简单、造价适中、力学性能合理、适用范围广的新型抗震加固技术——高延性砂浆夹碳纤维网格布新技术。介绍其应用及研究情况,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合理选择砖混建筑加固技术和未来研究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简要说明了结构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研究的任务 ,结构振动控制的主要方法 ;阐明各种控制方法的特点。并列举了各种控制方法在我国建筑工程中 ,特别是高耸结构中的工程应用实例。对土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结构控制发展历程、结构控制原理、结构控制方法(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和智能控制)与应用研究概况,指出结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介绍了结构控制研究的热点benchmark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对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分析了地方院校土木类专业建设新工科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跨学科知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追踪行业新发展技术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力度不够。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思路和主要措施,即重构人才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加大国际化能力培养和建设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师资队伍。研究结果对土木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钢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是完善土木工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适应钢结构产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分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对低年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需求,本文基于信息技术改造实训内容,设计了一种电工电子智能实训平台。实训平台采用工业触摸屏和PLC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照明电路和电机的控制,实训项目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体验到企业实际的操作流程。平台将无线远程控制技术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应用到照明电路智能远程控制实践教学中,利用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该平台,不仅可以满足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础任务的锻炼,同时还可满足综合创新实训项目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钢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是完善土木工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适应钢结构产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分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机械制造中传统加工方法的替代,数控技术主要采用高速、高精度、复合、系统、智能、灵活的加工方法,是工业4.0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根据工程专业认证计划以及工业4.0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分析了“数控技术”课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不足,针对“数控技术”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措施。结果表明,本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科学教学,不断推进机械工程数控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Vibrations inherently generated by on-board disturbance sources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struments in an on-orbit spacecraft, which have stringent accuracy requirements. The Stewart platform enables both track-positioning and vibration control. The strut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is designed as a piezoelectric (PZT) element in series with a voice coil motor (VCM) element and a viscoelastic element. The track-positioning system uses a VCM as the main positioning control driver and a PZT as the positioning compensator. Th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ts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elements to attenuate the vibr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ewart platform with the designed struts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tracking a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with different interference waves.  相似文献   

20.
1947年,美国人温斯洛发现了电流变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热情,这种利用电场控制物质形态变化的现象能够将电信号指令变成机械动作,促进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的进程。电流变效应使电流变材料具备了工程应用的价值,已在工程领域的阻尼可调节的隔振器、制动力可调节的制动器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目前电流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产自动化、汽车船舶、机器人工程、武器控制、农业机械等领域。文章介绍了电流变效应,并探讨了大学物理教学引入电流变效应的相关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